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枢转少阳,清降相火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30年口腔溃疡案
□ 黄洁春 广东省中医院 黄洁丽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最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疾病,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如唇、舌头、颊黏膜或齿龈等部位,溃疡局部有明显的灼热疼痛。主要表现为溃疡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灰白或黄色假膜,中央凹陷,边界清楚,周围黏膜红而微肿,溃疡局部灼痛明显,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目前具体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治疗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等对症处理为主要原则。平时以均衡饮食、增强体质、调整情绪减轻局部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延长间隔周期。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以缓解症状为主,此病容易复发,迁延多年,难以根治。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发病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嗜好烟酒或情志内伤、劳倦过度而致病。一般辨证常分为外感时毒证、胃火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阴虚火旺证、寒热错杂证。近期,笔者从开阖枢角度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明显,疗效确切,随访多时未再发作。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张某,60岁,男,2024年6月12日就诊。节气:芒种。运气特点:甲辰年,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体质特点:甲辰年,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主诉:反复口腔溃疡30余年,再发4天。患者平素长期偏食煎炸生冷食物,30余年前开始出现口腔溃疡,开始时患者未予重视,未系统治疗。后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溃疡处灼热疼痛明显,患者自服口炎清颗粒及外用双料喉风散等,病情未见好转。后于多家医院门诊就诊,先后口服头孢克肟等抗感染治疗,口服牛黄解毒片、口炎清颗粒、六味地黄丸等清热解毒、养阴清热,外用双料喉风散、西瓜霜等消肿利咽、清热解毒,好转不明显,溃疡反复发作,呈周期性规律,缠绵难愈,常在进食煎炸辛辣食物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影响进食及作息。4天前患者口腔溃疡发作,经服用头孢克肟、牛黄解毒片等药物治疗后未见好转。患者为求进一步中医药治疗,遂来诊。
刻下:患者神清,精神疲倦,痛苦面容,午后口干口苦,饮水多,喜温饮,怕热,汗出,以头颈部为主,四肢发胀,双下肢沉重感,头晕沉,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睡眠可。舌淡,苔白腻,边见齿痕,脉细滑,右稍大。查体:口腔内可见数个大小不一溃疡,中央凹陷,周围有窄的红晕,表面覆有黄白色假膜,疼痛明显。
诊断:西医诊断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糜(少阳证)。
病机:少阳不枢,相火不降,阳明失阖,湿热内蕴。
治则:枢转少阳,清降相火。
方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减:黄芩30g,生姜20g,大枣20g,清半夏30g,白芍20g,炙甘草2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6月19日二诊:患者诉服药2剂后,口腔溃疡消失,午后口干口苦、饮水多、怕热、汗出、四肢发胀、双下肢沉重感减轻,头晕沉,腰痛,大便次数增多、通畅、不成形,小便黄,睡眠可。舌淡,苔白腻,边见齿痕,脉细滑,右稍大。查体:口腔溃疡已全部愈合。目前少阳相火不降病机未变化,体内湿热仍明显,可继续守方续进。治以枢转少阳,清降相火。方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减:黄芩30g,生姜20g,大枣20g,清半夏30g,白芍20g,炙甘草20g。7剂,煎服法同上。
6月26日三诊:患者口腔溃疡已痊愈,未再发作,晨起口干口苦,饮水多,喜温饮,怕热,汗出,四肢发胀进一步减轻,双下肢沉重感减轻,进食后疲倦,无头晕沉、腰痛,大便干结,如羊粪状,小便黄,睡眠可。舌淡,苔薄白腻,左后根部白腻,边见齿痕,脉细滑弦,双关弦滑。病机为少阳不枢,阳明失阖,里热成实。治以枢转少阳,阖降阳明,通腑泄热。方用大柴胡汤:柴胡30g,黄芩15g,生姜25g,大枣15g,白芍15g,大黄15g,枳壳20g,清半夏20g。7剂,煎服法同上。
患者服2剂药后口腔溃疡迎刃而解,继续巩固治疗,困扰患者30余年之久的苦疾最终治愈。
按 本案患者为60岁男性,因“反复口腔溃疡30余年,再发4天”来诊,病因为长期偏食煎炸生冷食物,加之南方之地偏于湿热,导致体内湿热长期停滞。甲辰年为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患者出生于甲辰年三之气,恰今年亦为甲辰年,可窥患者体质特点多痰湿,加之三之气少阳相火被太阳寒水所闭郁,寒包火之象明显,此与体内之痰湿结合而成为湿热。病机为湿热内盛,少阳枢机不利,相火不降。病位在少阳,涉太阴、阳明,病性以标实为急。
方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枢转少阳,清利湿热。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以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由黄芩、白芍、生姜、大枣、半夏、炙甘草组成。通常主治痢疾或泄泻,身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干呕,咳而呕苦水者。
方中黄芩清降相火,解毒利湿。《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芍药敛降相火,以利小便。《神农本草经》对其描述为“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半夏燥湿化痰、促阳入阴,消咽喉肿痛。《神农本草经》载其“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大枣补益脾胃,安中解毒,调和百药。《神农本草经》载其“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炙甘草补益中土,调和诸药,解百毒。《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生姜辛温发散、温胃化饮。《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姜、大枣、炙甘草共同顾护中土,防止攻伐太过,又可温运痰湿。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含生姜、半夏寓小半夏汤义,有温化痰饮、和胃降逆之功。含黄芩汤之义,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含小柴胡汤之义,因病势不在半表,偏于半里,故小柴胡汤去柴胡,同时加上酸敛阴柔、清降相火的芍药,该方不单可治少阳之热下迫阳明并伴有呕者,但凡符合湿热中阻、火热不降之病机均可考虑使用。服药后考虑邪热外透夹阳明湿热,处方调整为大柴胡汤以枢少阳、阖阳明。经过治疗,困扰患者多年之苦疾得以治愈。该案从少阳相火角度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显著,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