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由于民众对健康体检的重视,许多人在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脾脏肿大,感到非常紧张,因而门诊有许多的病人前来进行咨询。
那么什么是脾肿大呢?什么是脾亢(脾功能亢进)呢?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脾脏的一般情况:
脾脏的解剖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
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
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
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大网膜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
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
一般认为,正常成人的脾脏大小为10-12cm×6-7cm×3-4cm,重约100-250g,变动范围比较大。在正常情况下,在体格检查腹部触诊时一般摸不到脾脏。
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
在膈肌位置低或体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肿大不同。
脾脏肿大边缘在3cm以内,为轻度脾肿大;
大于3cm,但未超过脐水平线,为中度肿大;
若已经超过脐水平线,则为重度肿大,又称为巨脾。
然而,在B超检查的时候,根据钱蕰秋主编的《超声诊断学》诊断脾脏标准,脾脏肿大分为四级:
(1)轻度肿大:
脾形态饱满,长径>12.0cm,厚度>4.0cm,脾门静脉内径>0.8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仰卧位时可探及脾脏下缘,实质回声颗粒增粗。
(2)中度肿大:
脾形态饱满且边界不规则,脾门切迹变浅,长>13.0cm,厚>5.0cm,脾静脉内径>1.0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或平脐,实质回声明显增粗。
(3)重度肿大:
大小形态失常,长>15.0cm,厚>5.0cm,脾静脉>1.2cm,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实质回声颗粒明显增粗,脾门周围有低回声结节(副脾及肿大的淋巴结)。
(4)巨大脾:
脾脏大小形态明显失常,脾门切迹消失,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下甚至达盆腔,实质内有钙化斑及占位病变。钙化斑由于脾纤维化所致。
脾脏的生理功能
1.脾脏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2.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3.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过滤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
4.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中医药学的“脾”和现代医学的“脾”有很多很大的区别
“脾”从解剖上分析,现代医学的脾脏和中医的“脾”所包含的内容不同。现代医学的评价,它只不过是一个器官;而中医的“脾”它不仅仅包括了消化系统,同时也包括了造血功能。
问 “医生,“脾”这种功能都牵扯到什么器官呢?”
首先是肠道的吸收,肠道这个器官呢,包括在中医的脾内,然后是血液的运输系统,也包括在“脾”的范围之内,还有什么每一个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细胞这些在我们中医里都是“脾”的范畴,所以“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
中医药学里边没有“脾脏肿大”诸如此类的描述,中医药学里边的“脾”等五脏都是生理病理、功能以及解剖的集合体,和现代医学的五脏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中医的脾应该包括西医的脾和胰腺。西医的脾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淋巴,参与免疫等。
中医的脾功能是:
1 主运化水谷,也就是消化。
2 主升,也就是把食物中的营养输送到心肺,并防止内脏下垂。
3 主统血,也就是为血液运行提供约束力和控制力,防止出血,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