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瑰宝 > 中医针灸

升举清阳治眩晕

作者:147小编   来源:网络   时间:2024-12-03 07:25:34

作者/李福海 河北省易县中医院

编辑/古岚 校对/雨朵

国医大师路志正常说,经典著作要学活,不可拘泥,要用在临床上,不能停在嘴上,要抓紧时间学,反复对照临床,多看病例,才能慢慢体悟其中奥妙。我们这一代中医,理论学了不少,总感觉临床上不能运用自如。其实,我认为是缺少名医点拨,想到这里,不禁暗自庆幸这次难得的跟师机会。

一位眩晕患者,男,50岁。患眩晕多年,发作时感觉天旋地转,甚至倒地,影响正常工作。曾在北京某大医院诊断为内耳病变,并实行手术及中西药物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服用路老中药两次后(每次14剂),眩晕即止,半年多未发作。路老说“你看看他的病历,用的什么方子,为什么?”我不禁有些紧张,路老是在考我。

我认真看了病例,这个病人初诊病历是我写的,有些印象,来时见其面色萎黄,精神不振,眩晕时作,工作劳累时加重,甚则跌仆,恶心呕吐,伴有耳鸣如蝉,纳差,眠不安,舌胖、质紫暗,苔薄腻,脉弦弱无力。当时路老辨证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处方:炒荆芥穗8克,葛根15克,蔓荆子10克,炒蒺藜12克,姜半夏12克,天麻12克,茯苓30克,生白术15克,天南星10克,白僵蚕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苏荷梗各12克,茵陈12克,炒枳实15克,生龙牡各30克.

茶饮方:荷叶6克,苍术8克,升麻3克,炒薏苡仁20克,清半夏8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玉米须15克,佛手6克,甘草2克,生姜一片。

看完后我对路老说:“第一个方子用了半夏天麻白术汤,加了祛风药,第二方子好像是清震汤。”路老微笑,说,“再对照经典,体会一下”。这是路老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启发我们自己思考。

下班后,我又翻阅了一些书籍,对老师的用药思路有了体悟,清震汤出自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用苍术、升麻、荷叶,原治“雷头风”,功效燥湿理脾,升清散火,路老用其健脾升清之性,因为眩晕一证,虽分风、痰、瘀、虚等不同类型,但按升降理论,不外升多降少(如肝升太过)和升少降多(气血不足)。

该病人久患眩晕、耳鸣,且平素劳心过度,精血暗耗,髓海失养,经云:“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脑为之苦鸣,目为之眩”,故应属清气不升之侯,且病人体胖、舌暗,苔腻,为痰湿内停之象。

朱丹溪谓“痰之为物,随处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应有痰浊上犯之证,路老用清震汤(升麻、荷叶、苍术)合荆芥穗、葛根、白僵蚕等风类药助其阳以升清气,半夏天麻白术汤化痰降其浊,全方以升清阳为主,佐以降浊,可谓升降相依,清阳得生,浊阴得降,眩晕得除。

原来古人早已告诉了我们,看来我们对古人的东西,真得像路老说的那样,要学活、多体悟,不能浅尝辄止。

【附:治疗眩晕灸法6则】

一、艾灸穴位:百会、神阙、风池(双)、脾俞(双)、血海(双)、足三里(双)、气海(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悬灸10分钟左右,或实按灸5次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②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小,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主治: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艾灸穴位:百会、神阙、风池(双)、丰隆(双)、内关(双)、中脘(双)。

操作规程:白芥子天灸。将白芥子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灸前取药末3g调白酒适量做成药饼2~3个,分别将药饼贴敷穴上,再以胶布镇盖固定。贴药后局部有麻痛感、烧灼感时去掉,隔日或3日贴药1次。局部有水疱者,小的可以不必处理,大的可以挑破,涂以甲紫。

主治: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三、艾灸穴位:百会、神阙,风池(双)、肝俞(双)、三阴交(双)、太冲(双)。

操作规程:进行灯火灸,取灯心草油后,点燃施灸,每次每穴炎1~2壮,10天为一个疗程。如无灯心草可以用火柴或线香代替施灸。

主治:眩晕环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心烦口干,耳鸣,两目干湿,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四、艾灸穴位:百会、肾俞(双)、太溪(双)、三阴交(双)、涌泉(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4穴,每穴炎10~20分钟,毎日或隔日灸1次。②无瘢痕灸: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2次。若起泡,应防感染。③温灸器灸:用特制的温灸器内放长艾条,从下端点燃,然后将温灸器具间定在穴位。一般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眩晕日久不愈,精神委靡,腰酸膝软,遗精,颧红咽干,心烦,耳鸣,舌红少苔薄、脉细数。

五、艾灸穴位:内关(双)、丰隆(双)、中脘、阴陵泉(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②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六、艾灸穴位:脾俞(双)、肾俞(双)、关元、足三里(双)、百会、膈俞(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个穴位,每穴炎10~20分钟,隔日灸1次。②隔姜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曰或隔曰1次。③温灸器灸:用特制的温灸器,内放艾条,从下端点燃,将温灸器固定在穴位上,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1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唇甲不华,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