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瑰宝 > 中医针灸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

作者:147小编   来源:网络   时间:2024-10-20 07:09:20

本文转载自世界针联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

郑其伟 整理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图1)

陈佑邦,邓良月,主编.当代中国针灸精要[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26-231.

陈克彦(1930~1986),女,辽宁省沈阳市人。195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妇婴学院,1953年4月调入卫生部直属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年12月参加卫生部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学习班,先后师从针灸医学家叶心清、名老中医赵锡武等。陈氏在针灸科研中,重视徐疾补泻手法的研究,并成功地将红外线成像技术等现代手段,运用于临床研究,临床擅用头皮针,并将补泻手法用于头皮针,对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癫痫、球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胃溃疡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曾在《中国针灸》、《中医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制定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该方案于198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议接受。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针法研究室主住、副主任医师、全国头皮针研究协作组组长等职。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强调徐疾补泻手法

  徐疾补泻手法是最古老的单式补泻手法,它是《内经》几种补泻手法的基础。陈氏对徐疾补泻手法的刺激量、热补与凉泻以及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徐疾补泻手法的刺激量:《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陈氏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内、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针刺入和拔出皮肤。“内”包括“按”的意思,直到刺入预期深度而得气;“出”包括“提”的意思,得气后外提,直到提出皮肤。“徐、疾”也不仅仅表示进针、出针的速度快慢,还包括进、出针力量的轻重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具体来说:“徐内”要求针刺速度慢,但下按的力量要重,达到预期深度所需要的时间也就必然长;“疾出”要求针刺速度快,但上提的力量要轻,由深部到退出皮肤所需要的时间也就必然短。“疾内而徐出”与“徐内而疾出”的力量和时间正好相反,即“疾内”的针刺速度快,下按的力量要轻,所需时间也就短,“徐出”的针刺速度慢,但上提的力量重,所需时间也就长。  陈氏以针刺所需力量和时间用来计算刺激总量,其公式为:力量×时间=刺激总量。用此公式计算徐疾补泻手法的刺激量,可以得出,补法的剌激总量=徐内(力量大×时间长)+疾出(力量小×时间短泻法则与补法相反,其刺激总量=疾内(力量小×时间短〕+徐出(力量大×时间长)。以上计算不难看出,徐疾补法和泻法的总刺激量是相等的。这一观点不同于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的说法,而是认为补法有重有轻,泻法也有重有轻。  (2)徐疾补泻手法的具体操作:历代针灸家对徐疾补泻手法有捻轻,微捻与不捻之别。陈氏主张采用不捻转的徐疾补泻手法,并提出了具体的针刺深度和时间,其操作方法如下:补法是慢慢地用力将针进到地部(约8分深),然后紧压穴位30秒,迅速出针,泻法是快速将针插到地部(约8分深),然后慢慢地用力将针退出。补泻手法的行针时间均为4分钟。陈氏在施行补泻手法时,十分强调守神,要求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地行针,才能使气运于手中,贯于腧穴经脉之内,使针下产生热补和凉泻的作用。  (3)徐疾补泻手法的热补与凉泻:《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后世针灸家在临床上使针下出现热感和凉感,多采用“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可是,陈氏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徐疾补泻这一单式补泻手法也可使针下产生热补和凉泻。具体来说,徐内而疾出的要点是徐内,徐内是求热的有效方法,当属于热补;疾内而徐出的要点在徐出,徐出是求凉的有效方法,当可属于冷泻。  为了证实热补和凉泻这一现象,陈氏对10例体温正常的病人,隔日在左侧合谷穴行补法。泻法和自身对照(不针刺)。结果表明,除酸胀感普遍见于补泻两法以外,补法引出热感5次,痛感1次;泻法引出凉感2次,痛感5次,补法与泻法比较,P<0.05,差别显著。  (4)徐疾补泻手法的临床运用:①补法治疗化学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化学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尤其是对造血功能的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已经成为肿瘤化学治疗的最大障碍。陈氏曾对30例乳腺癌术后接受化学抗瘤药物治疗,每次投药以前针刺,投药的第二天再针刺,共进行四周16次的治疗。第一、三周取穴大椎、足三里(双侧);第二、四周取穴身柱、三阴交。观察结果表现,补泻手法均有明显缓解毒性反应作用,但是,补法缓解白细胞总数下降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优于泻法。

②泻法治疗外科手术后吸收热。为了进一步验证徐疾补法的临床实用价值,陈氏先后观察了111例手术后吸收热患者,全部患者均有发热,脉弦滑数,舌质红,苔白腻,口臭,便结、尿赤等一派实热症。将这些患者分为补法组37人;泻法组34人,空白对照组40人,均不服用退热药。在双侧曲池、足三里穴施行补泻手法,结果表明针刺泻法的即时解热作用较好,与针前相比,P<0.001,针刺补法则看不到即时解热作用,泻法组与补法组比较,P<0.05,差别显著。从针刺的连续效应来看:泻法组自接受治疗的第一天开始,体温下降即有显著性(P<0.01),而补法组,对照组则自第二天开始体温下降才有显著性化(P<0.001);体温降至37℃以下的日期,泻法组第三天,补法组为第四天,对照组为第五天。

③与头皮针结合治疗高血压,过去针灸界只以补泻手法用于体针治疗。而在头皮针临床,有人采用快捻方法,有人采用刺入留针法,陈氏将徐疾补泻手法用于头皮针。行补法,慢慢地、用力地将针插进地部(深度八分),然后紧压穴位半分钟,再迅速出针;行泻法时,快速进针,插到地部(深度8分),然后慢慢地、用力地将针提出,使针孔处的皮肤由于针向上提而呈丘状。不论补法和泻法,操作一次皆用10分钟。平针法是快速将针插到地部,然后用大指、食指捏住针柄,用力均匀地向前向后各捻180度,每分钟捻150次,连续捻1分钟。留针9分钟,然后出针。补法、泻法、平针法均以26号1寸毫针,单手进针,不用押手。随着补泻手法的不同,出现不同的降压效果。陈氏在30例高血压病人中,选择了15例,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阳亢型6例、痰湿中阻型6例、肾虚型的3例,同样采用自身对照法,隔日观察补法、泻法、平针法针刺顶中线对也压的即时效,针刺方法如上所述,统计结果表明,阴虚阳亢的病人,补法、泻法均有作用;痰湿中阻的病人,泻法降压作用明显;3例肾虚患者,因例数太少,无法统计。

  2.规范头皮针标准线

  1970年以来,出现了头皮针疗法。目前,已成为针灸治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头皮针的穴位定位有着不同的方法。有的以经验定穴,也有以大脑皮层功能相应的头皮投射区为治疗点。这些观点不统一,给头皮针的发展带来不利,急需制定头皮针穴名标准方案。陈氏承担了这一重任,在她的主持下召开了讨论会,规定了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以及结合古代透刺穴位方法的原则,在头皮的四个区域(额区、顶区、颞区、枕区),制定了十四条标准线,作为针灸治疗的部位。

  (1)探讨头针与经脉的关系:陈氏将头皮针标准线与传统的经脉对照分析,发现头皮针各线均从属于一定的经脉,其中枕上正中线、顶中线、额中线属于督脉;额旁1线、顶旁1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属于足太阳膀胱经;额旁2线、额旁3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属于足少阳胆经,顶颞前斜线与顶颞后斜线则横贯上列三条经。从经脉、俞穴的互相联系上说明头针各线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会通联的关系,从而为头皮针标准线治疗全身性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2)探讨头针与腧穴的关系:头部有发部分,也是俞穴分布的部位,俞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于体表的地方,具有“通经络,均气血,祛邪扶正”,“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陈氏统计了在头部有发部分的腧穴有35穴,而头皮针标准化的起点和终点相当俞穴部位的有17穴。即额中线的起点神庭穴;额旁1线的眉冲穴,额旁2线的头临泣穴;额旁3线的头维穴;顶中线的百会穴、前顶穴;顶颞前斜线的前神聪穴及悬厘穴;顶颞后斜线的正营穴;颞前线的颔厌穴;颞后线的率谷穴;枕上正中线的强间穴、脑户穴;枕下旁线的玉枕穴、天柱穴。陈氏认为以上这些穴位的功能,也与头皮针标准的治疗作用相吻合。

  进一步证实头皮针标准线的治疗作用,陈氏应用综合补泻手法治疗27例偏瘫病人(左瘫9例,右瘫18例),针刺左侧顶旁1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观察在针刺前及针刺后对四肢肌电幅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前患肢肌电幅度明显低于健侧,针刺后四肢肌电幅度明显增高,p<0.001,但右侧肢体肌电增高明显大于左侧肢体。据以上结果,陈氏认为,头皮针标准线的治疗作用主要在对侧,但双侧均有治疗作用。

  3.头皮针的临床运用

  (1)针刺特点:①进针方向的不同:由于标准线不是“点”,而是“线”,线有长短、又有起端和止端。那么,进针是从标准线的起端进针,还是从止端进针,说法不一。陈氏主张采用迎随补泻手法为宜,治疗时,先把头皮针标准线与经脉的循行结合起来分析,然后决定针刺方向。进针时针尖顺其经脉循行方向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循行方向为泻法。如针额中线时(属于督脉),行补法是从额部神庭穴处进针,针尖向前发际处;行泻法是从发际下半寸处进针,针尖向上发际处;行泻法是从发际下半寸处进针,针尖向上达神庭穴。因此,所取标准线的不同,有不同的进针方向。

②针刺深度及角度:头皮的厚度,成年男子大约为0.2寸左右。头皮针的治疗深度短则1寸,长则2寸,甚至5寸。因此,针刺治疗时,应采取斜刺,而斜刺角度与头皮的解剖结构有关。头皮分五层(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前三层紧密相连,不易分开,临床上视为一层,只有将针斜刺达1-2寸。针刺深度还与针刺角度关系密切,一般来说,针体与头皮呈15-30度角为宜。如果针刺角度过大,则针刺到骨膜,引起疼痛。角度过小或刺到头皮2层或3层,则不容易进针。因此,针刺角度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针刺深度。③皮下埋针:皮下埋针,是将皮内针留置于穴位皮内较长时间的一种方法。目前,临床上多用于背部俞穴、四肢穴和耳穴。陈氏则进行了新的尝试,将皮内针埋于头皮针标准线,收到了理想疗效。具体方法是在头皮针治疗完毕,再埋下皮内针,3-5天换针一次,埋针期间嘱病人自行按摩埋针处,每日3次,每次1分钟。这种方法对顽固性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陈氏曾用于癫痫患者的治疗,当发生癲痫先兆时,及时按摩埋针处,可控制或减轻癲痫的发作。④灸头皮针标准线。灸法具有温通经络,升阳益气的作用,古人早有灸百会治疗脱肛的记载。但也有头为诸阳之会,不易施灸的说法。所以,在头部俞穴施灸的为数不多,灸法用于头皮针的更属少见。陈氏在临床上以灸代替针剌,用于头针临床,具有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以治疗全身性疾病。具体方法是用艾卷点燃,对准头针治疗线距离穴位皮肤表面约1寸,两侧同时施灸15分钟。陈氏在顶颞前斜线处施灸,治疗中风后遗证、脑外伤后遗证等疾病,收到了一定的疗效。

  (2)临床运用:①治疗癫痫:陈氏在以头皮针快速埝针法和皮下埋针法治疗70例癲痫患者。这组病人绝大部分是经过各种抗癲痫药物治疗而效果不满意的。根据临床分型,选取不同的治疗部位。大发作型,针运动区(相当于顶颞前斜线)和舞蹈震颤区(相当于颞前线);小发作型,针胸腔区(相当于额旁1线);精神运动性发作型,针晕听区(相当于颞后线)。经三个月的治疗,癲痫发作明显减少,患者之烦躁不安,睡眠不佳,智力低下,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结果表明,显效率为46.88%,有效率为67.71%,同时对治疗前后做脑电图检査的29例进行了观察,脑电图的改善率为55.17%。

②治疗假性球麻痹,本病主要表现为言语和吞咽障碍,属疑难病症之一。陈氏治疗了15例患者,获得一定疗效。针刺部位以运动区为主(相当于顶颞前斜线),再取舌下区(在颌下二腹肌两侧,针尖向舌根方向刺3cm),以及舌咽区(下颌骨角前下方一横指,向舌根方向进针3cm)。15例患者中,有6例针前饮水呛或舌头卷缩在口腔内,张口不大,经3-6次针刺后能张嘴伸舌和进食不呛,有5例在针刺1-6次拔掉胃管进半流及流质,还有4例是在针刺7次后见效。15例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9例,显效3例,有效3例。

  二、医案选

  例1:中风(球麻痹)

  王XX,男,23岁,工人,1976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素健,于1976年3月13日上午劳动后,突然后背部肩胛酸痛,但仍然坚持劳动,下午四点感颈部不适,随即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左肢麻木力弱,血压180/120mmHg。次日说话声音嘶哑,有时无音,呼吸发憋,进食反呛,下午左下肢逐渐全瘫,第三日呼吸困难加重,行气管切开,于1976年3月18日住院治疗。入院检查:神清合作,发音声嘶,构音不清,瞳孔左>右,对光反应(++),咽反射左消失,右迟钝,悬壅垂偏右,伸舌偏右,张口4厘米大,左上下肢软瘫,肌力“0”级,右上下肢肌力3-4级,肌张力低,腱反射低,右巴彬氏征(++)。脉虚大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西医诊断:①脑干病变。②球麻痹。辨证为中风(气虚型)。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硫酸士的宁2mg,一日3次,维生素B12 200mg,静脉滴注,一日1次,以及抗生素,中药通脉汤等。因进食发呛,仍保留胃管情况下,开始运用头针治疗。取22侧头针运动区(相当于顶颞前斜线)及舌下区、吞咽区,每日1次。当治疗第8次时,能进少量水;第11次时,能吃半个苹果泥及1/3个蛋糕;针刺12次能吃一两米粥,18次时能吃面条、猪肝,针刺22次时,拔掉胃管,饮食正常,一般情况下饮水不发呛,吞咽及语言均正常,伸舌居中,咽反射双侧均存在,左上下肢肌力4级,故停止针刺治疗,病愈出院。

  例2:癫痫

  杨X,男,10岁,学生。  患儿自四岁高热抽搐后,至今短暂意识丧失反复发作已有六年。发作时伴有口吐白沫,顔面苍白,两目上翻,有时出现四肢抽搐。每次发作10分钟后,意识转清,发作次数不一,少则一年3次,多则一至二个月1次。常因疲劳、情绪等因素影响而发病。患病后长期服用医痫丸等药。就诊时检査合作,意识清楚,步态正常,神经系统检査末见异常。脑电图检査为边缘状态。诊见:患儿身体瘦弱,乏力,食欲差,大便时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为癫痫。辨证为脾胃虚弱,痰浊内阻。

  治疗经过:采用头皮针治疗。取穴:双侧胸腔区(额旁1线)、双侧晕听区(相当于颞后线)。以徐疾补泻治之。每周治疗3次,经三个月的治疗后,已停止服药,而且三个月内仅发作1次,发作时间缩短到5分钟。因患者来诊时间有限,改为每周治疗2次,每次针刺完毕,在额旁线及颞后线处埋皮内针。如是治疗了二个月,未见异常变化,停针,随访了半年,患儿一切正常,体质逐渐增强,未见癫痫发作。

(郑其伟 整理)

来源:《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编辑:张可

觉得不错,就点一下在看 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图2)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图3)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图4)

世界针灸订阅号   世界针联公众号  世针教育公众号

◆“中医针灸,世界针灸”重装上线。全球最新、最快、最全的针灸第一时间有态度、负责任的呈现给您。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图5)

针灸 【经络 穴位 中医 养生 健康】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介:

是世界卫生组织非政府组织机构(NGO in official Relations with WH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A级联络组织。

现有团体会员246个,代表着70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万名针灸工作者

促进世界针灸界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发展针灸医学,不断提高针灸医学在世界卫生保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I 版权声明:本文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整理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邮箱:admin@wfas.org.cn  欢迎广大针灸工作者进行原创投稿,一经采纳,必有重酬。

I 编辑微信号:ChinaJin 请在添加好友中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I 责任编辑:刘晋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图6)

特别说明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图7)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倡徐疾补泻 擅头针治病——陈克彦临证经验(图8)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