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基本操作》
视频学习
视频下载链接:
针刺基本手法操作(新)
链接:http://pan.baidu.com/s/1kVCzFFL 密码:h5ob(区分大小写)
针刺手法
链接:http://pan.baidu.com/s/1geEt5MN 密码:k0dm(区分大小写)
一、针具的基础知识
《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毫针作为“九针”中的一种,其针身细、针尖锐,使用时对机体几乎无损伤而又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故在现代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称的“针灸针”。
材质:
目前临床上针灸针多为不锈钢材质,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所制的针具针体挺直滑利,不生锈、耐腐蚀,故被临床上广泛采用。最早的针具多为铜、铁所制,但其易锈、易断后被金、银所替;金银虽然有良好的导热导电及抗菌性能,但其韧性不足、造价昂贵,发展到现代使用数量已很少。
结构:
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可分为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等。
其针体结构包括: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规格:
毫针的长度多以“寸”为计量单位,目前为了生产的标准化多以25mm为一寸、15mm为半寸。毫针的粗细过去多以“号”来表示,到目前多用直径来表示粗细。临床上根据穴位、体格和治疗目的的不同,来选择适合规格的毫针。
二、针刺前准备
(一)卫生与消毒
环境卫生,治疗环境的卫生及灭菌。
针具的选择和消毒,针尖无勾不钝、针身平滑无折痕、针柄无脱落等。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注意无菌操作,反复使用时注意消毒灭菌要严格。
医者手部清洗、消毒;受术部位消毒。
(二)患者体位
基本原则:医者能够正确取穴、便于施术,患者感到自然舒适,能够持久保持。
体位及适用部位:
仰卧位:前身部的腧穴(头面、胸腹、四肢)。
俯卧位:后身部的腧穴(后头、肾、腰臂、四肢)。
侧卧位:侧身部的腧穴(侧头、胁肋、臀、四肢)。
仰靠坐位:头面、颈前、上胸、四肢部分腧穴。
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肩背、上肢部分腧穴。
侧伏坐位:头颞、面颊、颈侧、耳部腧穴。
三、进针手法
进针手法是医者采用各种方法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操作方法。
针灸临床操作时通常把持针施术的手称为“刺手”(多为右手),刺手具有掌握针具,进行进针、行针等操作的作用。辅助完成针刺操作的手称为“押手”(多为左手)。
根据双手的配合方式,可以将进针手法分为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
(一)单手进针
(1)挟持针柄进针法
医者用刺手拇、食指持针柄下段,中指指尖紧靠穴位,指腹紧贴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迅速刺入穴位(故也称快速进针,是进针最基础的手法)。
应用:多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挟持针身进针法
医者用刺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中指紧贴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对准穴位,利用指力、腕力将针快速刺入穴位。
应用:多用于肌肉丰厚处,长针、短针均适用。
(二)双手进针
(1)爪切进针法
医者用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穴位,刺手持针紧靠押手指甲缘刺入穴位。
应用: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引申出押手法
押手法是指术者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与经脉循行部位,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等操作的方法。押手对揣定穴位、减轻疼痛、激发经气等具有重要作用。
1.指按法
进针时用左手手指按压的方法。
①单指押手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爪切,以固定穴位。适用于一般情况。
②双指押手法:左手拇食指按住穴位两侧,将皮肤向外撑开,以固定穴位。用于肌肉松弛、肥厚处的穴位。
2.掌按法
用左手手掌按压穴位左下方,以固定穴位,协同进针的方法。
左手掌放在穴位左下方,拇、食指位于穴位上下,绷紧皮肤,固定穴位,其余三指自然屈曲或伸开放平,尽量扩大与皮肤接触的面积。
作用:1.揣定穴位2.减轻进针疼痛3.减轻组织损伤4.辨别得气5.激发经气,辅助刺手控制针感
(2)夹持进针法
医者用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抵于穴位表面,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穴位。
应用: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医者用押手拇、食指把穴位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押手拇、食指中间将针刺入穴位。
应用:适用于腹部等皮肤松弛或有褶皱部位腧穴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
医者用押手拇、食指把穴位处的皮肤轻轻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将针刺入。
应用:适用于头面部等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三)管针进针法
医者预先将针放进比针略短的针管中,将其垂直放在穴位上,押手固定套管,刺手食指或食中指叠加,用指腹叩击针尾,将针弹入穴位,取下针管再将针深刺。
应用:此法进针迅速且不痛,多用于儿童和畏针者。
四、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在针刺过程中,合理的选择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针刺感应,临床疗效也就不同。
(一)角度
进针时针身与皮肤所形所的夹角即为针刺角度。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
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有重要脏器、脉管等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面、胸背处的穴位。
(二)方向
针刺方向指进针时针尖的朝向。需要根据经脉循行方向(顺经、逆经)、针刺的部位(避开骨骼、血管、重要组织等)、治疗目的(补、泻)来确定,总的来说以安全和得气为原则。
针向调整
进针后,根据针感强弱和传导方向,可以退针调整针刺方向以激发经气。
操作:
1.针向催气法:在刺入穴位一定深度,行针后仍不得气或针感微弱,可提针至浅层,改变方向后再刺入穴位深层。
2.针向行气法:针刺行针得气后,为促使针感传导,可调整针向,使针尖朝向病所(或想要传导的方向),再次刺入或按针不动。也可配合循、摄、弩等辅助手法进行操作。
临床应用:
1.保证针刺安全,避免疼痛
进针时应根据穴位处组织结构和生理特点,选择正确的针刺角度与方向,避免引起疼痛或重要脏器损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取疗效。
2.通经导气
选择适合的针刺方向,通常是将针尖朝向病所,然后采用各种手法以达到气至病所效果。
3.更好地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通过不同方向的针刺,使针感向不同部位扩散传导,从而扩大腧穴的治疗范围,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
(三)深度
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穴位的深浅度。主要根据腧穴位置的解剖特点和治疗需要来确定,同时还要配合患者年龄、体质、体型、病位、病情、时节、时刻来综合选择。本次课程里不再详细介绍,会在其它的课程中学习。
五、基础行针手法
(一)提插法:
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刺手拇、食二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扶持针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将针由深层提至浅层,再由浅层刺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提插的幅度、频率及时间,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选择及治疗目的而定。使用提插法时要指力均匀,深浅适当,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60~120次/分钟,保持针身垂直,不可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这里面还有“补”“泻”的差别,在后面汇总起来一起学习。
(二)捻转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刺手拇指和食指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做左右旋转的操作。
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时间,也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选择及治疗目的目的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旋转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度~360度左右,不可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滞针现象。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同样也有“补”“泻”的差别,在后面汇总起来一起学习。
六、辅助手法
针刺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针刺辅助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循法
循法是医者用手指沿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腑穴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此法有推动气血,激发经气的作用。操作时手法应和缓、均匀。
(二)弹法
弹法是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可以加强针感,促气运行。
(三)刮法
刮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医者以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甲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以两指或一指固定,另一指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频频刮动,操作时刮动快慢应适中,针身不可摇动。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四)摇法
摇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五)飞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刺手拇、食两指持针柄,做较大幅度的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操作。形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操作时动作要做到协调流畅。本法可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六)搓法
搓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手法似搓线装。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以激发经气,从而加强补泻效果。操作时可结合提插法,避免滞针。
(七)震颤法
震颤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刺手持针柄,用小幅度、高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微微震颤的方法。此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八)按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住针刺部位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九)盘法
盘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倾斜针体做单方向盘转的方法。与摇法相比其深度不同、针体倾斜角度不同。盘法可使针下气感调和。
(十)弩法
弩法是指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稍提起,用拇、食两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使之弯曲为弩弓状的一种手法。可使经气扩散,促进针感传导。
七、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置穴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八、出针
出针时,押手拇、食指持无菌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刺手将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即可,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九、针刺的补泻(单式补泻手法)
针刺操作过程中,不同的手法、时机决定着治疗的补泻效果。单式补泻手法即针刺时某一环节的不同操作所决定的补泻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一)捻转补泻: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或者:针体顺时针旋转力度重、逆时针旋转力度轻为补法;顺时针旋转力度轻、逆时针旋转力度重为泻法(顺补逆泻)。
(二)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三)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出针时快速出针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为泻法。
(四)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逆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五)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六)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压为泻法。
(七)平补平泻:进针至适当深度,得气后行均匀、平和的提插捻转手法,适当留针后出针,即为平补平泻。
结语
此篇主要对针刺的手法做了介绍,临床上用到的手法就是平时需要练习的手法,一开始练习时手法一定要标准,不要给以后留下坏习惯。还有就是针灸针会比大多数人所想象的要软,一开始练习无论是扎练针包还是扎人都会存在困难,这是正常的——细而韧这是针灸针刺的一大优势,它可以对穴位进行刺激但又对机体没有损伤,疗效显著、无副作用。一开始练习弯针、折针不必担心,针灸针的韧性需要逐渐去熟悉,慢慢的增强对针的控制力,对针有了基本的控制力,再练习进步也就快了。同时,“练气”、“练功”也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对“气”有了体会,临床上“得气”也就更容易,疗效也就更好;练功是练气的基础,功既是气的体力基础,也是气的技巧。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有诊断、选穴、多针刺、复式补泻手法、特殊刺法、异常情况处理等诸多问题,这里不再做介绍,有机会的话会在其它篇中详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