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作为中医理论的载体、临床治病的主要工具,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目录制管理的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上市经典名方产品的二次开发、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研发,是经典名方研发的三条路径||点击阅读原文。
基原、炮制、剂量等问题是制约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的第一道门槛。为此,中药大品种联盟,遴选相关文献,供研发者参考。
从中医经典名方
命名解析古代方剂命名规律
朱玲1,李思迪2,叶祖光2,
蔡秋杰3,李哲3,党海霞3通讯作者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2017年1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进一步规范中成药的命名。“夫名,实谓也”,一物予之一名,其名则必然反映物之实。既规范又具有一定寓意的药品名称对药品的市场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中强调,中成药命名以“体现传统文化特色”为基本原则,指出中成药命名可借鉴古方命名充分结合美学观念的优点,使中成药的名称既科学规范,又体现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本研究以经典古方为切入点,挖掘古代方剂命名的特点、规律及中医药传统文化在方剂命名中的体现方式,为中成药命名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01
资料与方法1.1方剂来源
以前期课题《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编制》为基础,从《伤寒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景岳全书》等103种有代表性的医籍、方书中遴选出的531首经典名方,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1.2方剂命名分析方法
本研究对所涉及的处方命名,结合语言学、中药学、中医学、国学知识等对531首方剂的命名内涵及外延进行解构、归纳及总结。根据方剂名称中是否含有中药名,是否使用修辞手法(何种修辞手法),是否包含功效,是否体现方源、病位等其他信息等因素将来源古方分为药物+剂型、药性+剂型、道家文化+剂型、取类比象+剂型等34个大类。以文献研究、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分析其命名规律,进而剖析其命名的依据、语言特色及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02
结果通过对531首经典名方的命名分析,发现我国传统经典古方的命名主要有以下方式。
2.1以方剂中的中药材名称命名
方剂的组成元素是中药,离开中药,方剂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为此,531首方剂的名称中有174首以中药材名称命名(此处不包括药名和功效的组合命名方式等)占三分之一。若统计涉及组合命名规则中的药名相关因素,则方剂数可增至293首,占全部方剂的55.17%。
单纯以中药名称为依据的命名主要可以分为5类:1)以君药名称命名,如瓜蒂散;2)采用君臣药名称命名,如黄连阿胶汤;3)以方中主要药物为基础命名,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葛根黄芩黄连汤;4)采用方中全部中药名称命名,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药物加减命名,如白虎加人参汤。
2.2以方剂功效主治命名
方剂的功效主治是方剂的核心所在。531首方剂中以方剂功效或主治命名的方剂达到242首,在单一因素命名规则中仅次于以药物名称命名因素,占全部方剂的45.52%。同时在以方剂功效主治命名的方剂中,有直抒胸臆者,如补心丹、定志丸等;有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比、借代等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示方剂功效者,如大定风珠等。在命名中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文雅、准确、生动,主要有如下形式。
2.2.1一目了然型 所谓一目了然型,即一眼就看清是以功效或主治为依据进行命名的方剂。如宣痹汤,明言其是治疗痹证的方剂。又如补肺汤、泻肺汤,则分别具有补肺、泻肺的功效。
2.2.2曲径通幽型 曲径通幽型,即从方名不能或不易一眼看清其功效或主治。古人在命名方剂时,为了使方剂看起来更文雅,更有特点,更容易被医家和病者理解认识、应用和记忆,或多或少会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在理解这样的方剂命名时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
比喻(取类比象):比喻即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取类比象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模式,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明喻、暗喻和借喻比比皆是,赋予了中医鲜活灵动的表达语言,极富感情色彩,也易被理解与接受。这一点在方剂的命名中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如“心为君主之官”“治上焦如羽”等。生活现象、军事现象、政治现象、自然现象等均可以成为比拟的目标概念。如月华丸,古人指“月华”为月亮或月亮周围的光环,有“清阴往来远,月华散前墀”“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等诗句为证。又因肺属阴,为五脏之华盖,犹如月亮之光彩华美。本方能滋阴润肺,治疗肺痨,故名月华丸。
双关: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古方中的抵当汤即以此法命名。抵当汤出自《伤寒论》,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四味药物组成。细究之,“抵当”可能是主药水蛭之别名,但更多意义上是通“涤荡”,意指此方具有涤荡攻逐瘀血之力,对于下焦蓄血具有很好的效用。
借代: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如更衣丸由朱砂、芦荟两味药物组成,取酒和丸,用黄酒冲服,有泻火通便之功,用于治疗肠胃燥结、大便不通、心烦易怒、睡眠不安诸症。“更衣”,古时为大、小便之婉辞。《论衡·四讳》云:“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柯韵伯云:“古人入厕必更衣,故为此丸立名。用药之义,以重坠下达而奏功”。方名更衣,喻热结便秘之病者,服本方丸剂后,在短时间内大便通畅,当即入厕。以更衣代如厕,既不失文雅,又明了方义。
对偶:对偶即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泻心导赤散,功能泻心脾积热,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脾积热上发之口舌疮赤糜烂。“泻心”与“导赤”属于对偶中的“正对偶”,也就是说前后表达的意思同类或相近,互为补充。心在五行属火,赤在五行亦属于火,泻心火,导赤热,均切中方剂功效之要点。这样不但看起来更整齐,听起来更有力度,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也便于记忆与传诵。
2.3以药味数为依据命名
药味数作为方剂诸多因素中的重要一环,有时会被作为命名的依据。如四物汤,方中药物组成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仅此四物,却是补益气血剂之祖方。又如二妙散,功能清热燥湿,方中药物只有黄柏、苍术两味,若加牛膝、薏苡仁,则为四妙丸,一个“妙”字,意在表明方剂功用之精妙。
2.4以剂量为依据命名
剂量是方剂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方中药物相同,剂量不同,则可能是不同的方剂,因此,处方中药物的剂量也成为方剂命名的因素,主要包括入药剂量、口服单次剂量、方中药物的剂量比例三层含义。如载于《良方集腋》的七厘散具有化瘀消肿、止痛止血功效,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七厘散一次用量1~1.5g,因处方中含朱砂,不宜过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在临床使用时对剂量的要求很高,故以用量作为命名的依据。
2.5以颜色为依据命名
以方剂成品的颜色来命名的方剂较少,较常见的如桃花汤,方中药物组成为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斤,因为其主药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间,别名桃花石,煎煮成汤后其色淡红,鲜艳犹若桃花,故称桃花汤。桃花汤用来治疗久痢不愈、便脓血、腹痛喜温喜按。以颜色来命名的方剂大多因为此方成品之颜色十分有特色,择特征最明显者作为命名之依据,极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便于推广与应用。
2.6以服药时间为依据命名
鸡鸣散出自《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由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叶、桔梗、生姜诸药组成,有行气降浊、温化寒湿之功。所谓“鸡鸣”,是指服药时间,五更鸡鸣乃阳升之时,取阳升则阴降之意。其煎服法是:诸药共研粗末,隔宿用水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药渣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和,至次日五更鸡鸣时作二三次冷服。规定服药时间之意主要是取其空腹药方易于发挥,可使寒湿之邪随阳气升发而散,故名“鸡鸣散”。
2.7组合命名
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组合命名方式在中药方剂命名中占有重要位置。常见的有药名与功效、药名与味数、味数与功效、味数与用法、方源与功效或药名、功效与病位、药名与服用方法等组合方式。
2.7.1药名+功效 药名和功效的组合命名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涉及到方中主要药物,一般为两味药物名称,另一种是只涉及君药一味药名。前者如柴葛解肌汤、荆防败毒散等,以方中主药的简称加之功效,组成了十分经典的古方方剂的命名模式。后者如清心莲子饮、羌活胜湿汤、当归补血汤等,以方中君药加功效或主治,或反之,功效或主治加君药来命名,行文亦十分工整,其药、效兼备的命名模式也被后世诸多医家所采纳。
2.7.2药名+味数 中医古籍中以药名加中药味数组合进行命名的方剂并不多,总计16首。药名和味数的位置并不固定,其中比较著名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五苓散、当归六黄汤等。亦有不言“味”,言“君子”者,如香砂六君子汤等,则又有一定的文化意味,正如清代著名医家柯琴所言:“君得四辅则功力倍宣,四辅奉君则元气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2.7.3味数+功效 以药味数和功效或主治组合方式命名的方剂有五味消毒饮、三甲复脉汤、七宝美髯丹、五子衍宗丸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方剂有十全大补汤,一个“全”字和一个“补”字彰显了此方在气血双补方面的卓著功效。在以药味数和功效命名的方剂中,并非包含方中所有的药物数量,有的是择其有特色者取之,如三甲复脉汤,方中药物有龟甲、鳖甲、牡蛎三种均为动物的甲壳入药,以方中最具特色的药物组成为名,并佐以功效“复脉”,更显全面。
2.7.4味数+用法 以药味数和用法组合命名的有三拗汤、三生饮、六磨汤、四磨汤、五磨饮子、十灰散。其用法有涉及方中药物的炮制方法,如十灰散,方中十味药物入药时均炮制为灰,是止血良剂。又如三生饮,方中草乌、厚朴、甘草均为生用,不需炮制,甘草生用较为常见,但草乌多为炮制后入药,此方则强调诸药生用,有加强其祛寒止痹痛功效之意。
2.7.5方源+功效或药名 以方剂来源和功效或药名组合命名有代表性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所谓金匮,即为《金匮要略》一书,方名中提及来源,意在和其他医书、方书中的肾气丸有所区别,而“金匮”原本就有金贵、珍贵之意,用在此处,也显示了此方的重要性。与此类似,又有济生肾气丸,来自于《严氏济生方》。又如指迷茯苓丸,来自于宋代王贶的《全生指迷方》,书指迷方亦指迷。
2.7.6功效+病位 病位和功效的组合命名方式,严格来讲,也属于以功效命名的一种,但因方名中涉及脏腑或形体官窍,直指病位,遂在本研究中单独作为一种类型予以描述。最有代表性的方剂如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清热泻脾散等。
2.7.7药名+服用方法 药名和服用方法组合的代表方剂为川芎茶调散,该方以川芎为主药而制成散剂,因用清茶调服故名“川芎茶调散”,既取其清利头目之功效,又可改善汤剂之口感,乃此方精妙之处。
2.8文化因素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些历史文化也会反映到中医方剂的命名中。
2.8.1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医药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五行之“象”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故其在中药方剂的命名中也多有体现。同时五行也是取类比象中“类”的一种,如左金丸载于《丹溪心法》,由姜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组成,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唐容川云:“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于左,所以名曰“左金丸”。左金丸加白芍则名曰戊己丸,有清热止泻、缓急止痛之效。戊为胃土,己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此命名。
2.8.2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作为一种方法论,渗透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医家独特的思维方式中。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道本论、气一元论、形神观等对中医药学影响尤其深刻,而“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弦”(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的道家黄老学派在思想领域居支配地位之时,也正是《黄帝内经》成书的关键时期,受其影响之大之深自不待言,道家用语在方剂的命名中也屡见不鲜。如小青龙汤等,道教本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天神护卫的说法,所以“青龙汤”“白虎汤”等均是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的方剂名称。从五行的角度解释,因位在东方,按阴阳五行五方配五色之说,东方青色,故称“青龙”,青龙汤以龙兴云致雨的神话形象表现出服药后汗如雨泄的痛快淋漓之情景;白虎是西方金神,肺亦属金,白虎汤则借虎的威力表明此方剂肃清肺胃、涤荡内热之功效,正如《伤寒方论》所言:“名曰白虎者,白虎为西方之金,暑热得秋金而肃清,以是为救肺之功臣也”。
03
小结一个成功的中药新方的命名应该能反映该方的辨证施治、理法方药、配伍特点,同时也应该是该新方的药物组成、药理作用或主治病症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中药的新方命名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需要坚实的医学、药学知识,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本研究通过对531首古代经典方命名特点的分析后发现,方名与处方组成中药物名称相关的方剂数达到55.17%,超过半数是方剂命名的关键因素;去除与药物和功效双重相关的方剂其占比仍然有43.5%;以功效相关的因素命名的方剂占全部方剂的45.52%,二者相合总比例达到89.02%。方剂命名的第三大因素,无疑是文化因素,全部占比27.46%。可见方剂的命名虽然相对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药名和功效一直是古人命名方剂的关键因素,同时文化的力量在古代方剂命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若能将文化与功效二者兼顾,则更趋完美。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 , 2018,59 (15)。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热门文章推荐,点击即可阅读《迷失的经方剂量》
重要小贴士经典名方是中医药的精髓,随着近期系列政策的出台,源自古代经典名方、可以免临床的经典名方制剂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然而随着进程的深入,各方发现,仍有诸多技术、政策问题尚未明晰,严重影响经典名方的进程和出路。中药大品种联盟长期关注经典名方制剂,对有关政策、技术、市场等问题开展过多次深入研讨交流。为了助推中药经典名方制剂开发,联盟拟组织召开系列研讨会,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经典名方研发沙龙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