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的邵奶奶发现,生活好像发生了一些改变,“不但发现家里变脏了,天也变得明亮了起来。”
有数据显示,我国白内障患病人数正呈逐年增长趋势,白内障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分学会统计,目前,我国60岁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90%。
长沙市第三医院眼科副主任文雯介绍,目前越来越多中老年人眼健康需求正在改变,从防盲复明需求逐步过渡到精准屈光需求,“眼健康事业发展也不该遗忘中老年人群体。”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这次,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白内障患病群体。
做完白内障手术后发现家里“变脏了”
6月5日,记者在长沙市第三医院眼科见到了前来复查的邵奶奶。
63岁的邵奶奶目前独居在长沙市。年轻时,她是一名在机械车间内操作齿轮的女工。由于工作需要十分精细的操作,邵奶奶凭借良好的视力,在车间里表现得出类拔萃。
情况在她退休后有了转变,“三年前发现视力开始明显下降,看东西总觉得雾蒙蒙的,就像有层膜挡住了。”
今年4月,邵奶奶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眼科门诊。经查,邵奶奶的视力下降到0.3,并且患上了白内障。白内障正是她看东西“雾蒙蒙”的原因。
眼科副主任文雯介绍,白内障的产生一方面与年龄相关,“到了一定年纪后,可能会出现晶体老化的情况”,另一方面,患有糖尿病也是促使邵奶奶发生白内障的一大诱因。
4月15日和5月23日,邵奶奶分别进行了左、右眼的白内障手术。“躺在手术室的时候特别紧张,真正开始的时候才发现是我想太多了。”邵奶奶形容,“就像被蚂蚁叮了一下,十几分钟就结束了”。
目前,邵奶奶已完成白内障手术半个月有余。谈及生活有什么变化,她说,“最明显的就是发现家里好脏。”那些因为以前看不清被忽略的犄角旮旯,现在都得到了彻底的清洁。不仅如此,邵奶奶还将家里100瓦的灯泡换掉了,“换了个瓦数低一点的,现在阴天也觉得不昏暗了。”邵奶奶说。
手术是白内障的唯一治疗手段,多病共存和高龄并非手术禁忌
白内障患者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文雯用两个字概括:“模糊”。看得见,却看不清,戴眼镜也不会有明显改善,就是白内障患者的典型表现。
据不完全统计,文雯所在的眼科门诊一个月大约要接诊350名白内障患者,“如果加上病房会诊的数量会更多。”其中老年性白内障则是白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就像年纪大了会长皱纹、生白发一样,白内障也是人体老化的一个产物。”文雯补充说明,除老年人外,糖尿病、近视眼、青光眼、眼底手术、葡萄膜炎患者、经常接触紫外线照射或各种辐射等群体也是白内障的高发人群。
对于白内障的治疗方式,很多人都还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倾向于选择了“无痛”的药物治疗,惧怕手术的痛苦;此外,还有一些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由于合并糖尿病、尿毒症等全身疾病,对手术治疗心存顾虑。
文雯强调,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完全治好白内障,手术仍是最有效方法。尤其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这种手术切口缩小到仅3毫米甚至更小,患者的视力恢复也很快。“如果不存在眼底病变,多数患者可以恢复理想的视力,是目前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针对患有基础病的白内障患者,文雯更建议他们前往综合性医院治疗,“不论是对整体病程的控制,还是对身体状况的监测都更加精准。”
文雯曾接诊过一位血小板很低的白内障患者。“一般来说,血小板的正常范围是125~350×10⁹/L,这位患者的血小板只有40×10⁹/L,而正常的手术要求血小板达到80×10⁹/L以上。”通过院内血液科的会诊,将患者的血小板升到符合手术指征后,立即转入眼科手术。文雯强调,“不管是糖尿病、尿毒症还是其他全身病患者,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进行手术,不必担心。”
预防白内障做好这几点
日常中也许看似微不足道习以为常的小事,都可能导致眼睛“未老先衰”。文雯提醒,预防白内障,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用眼。避免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如手机、平板、电脑,在感觉眼睛疲劳时不妨眺望远方,让眼睛休息。户外活动时,避免强光直接照射眼睛,光线强烈时建议戴墨镜。
2.控制内分泌代谢疾病。一些代谢性疾病也会引发白内障,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会改变晶状体的渗透压、曲度,也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
3.避免眼外伤。外伤性白内障发生多是由于眼球钝挫伤、穿通伤等引起,因此不论日常生活还是工作期间,都要注意避免眼部外力冲击,若出现意外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4.切勿滥用眼药水。护眼要科学,很多人产生视疲劳就滥用滴眼液,虽然短时间可能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却可能造成依赖,尤其是激素类滴眼液甚至引发白内障、青光眼的风险。
文雯强调,不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要定期检查眼睛,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尤其是感觉眼睛不适时,一定及时到眼科就诊。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来源: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