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卉霖
⊙单位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心脏占位一般分为肿瘤、血栓、心内赘生物等。肿瘤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心脏肿瘤是指直接起源于心脏的肿瘤,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良性原发性肿瘤主要包括黏液瘤( 50% )、纤维瘤、横纹肌瘤、脂肪瘤、乳头状瘤等等。
恶性原发性心脏肿瘤主要包括血管肉瘤( 30% )、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继发性心脏肿瘤是指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心脏的肿瘤。
心脏肿瘤主要需要与心内血栓、心内赘生物进行鉴别。
心内血栓与血流淤滞有关,患者常有房颤病史或者心肌梗死病史。
心内赘生物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的患者,赘生物常附着于间隔缺损处以及瓣叶的位置,且患者常常有发烧的病史。
良恶性心脏肿瘤超声心动图表现差别较大,总体而言,良性肿瘤可有包膜,与正常心肌分界清晰,肿瘤可使心内膜向心腔内呈弧形突出。
恶性肿瘤多无蒂、形态不规则,与心肌组织分界不清,瘤体回声杂乱,周围可有出血、坏死等异常回声,多伴有心包积液和周围组织受累。
有学者指出,心脏肿瘤好发于男性,其中良性肿瘤多发于左心室,恶性在右心多见。
心脏肿瘤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肿瘤大小和位置有关。大的心脏肿瘤可引起流入道或流出道梗阻,也可影响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引起心力衰竭、心包积液等。
肿瘤累及传导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
心脏粘液瘤
心脏粘液瘤(图 1 、图 2 )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内良性肿瘤,约占 50% ,常单发,有家族史,以左房最为多见( 75% ),亦可见于右心房及心室。手术切下瘤体肉眼观察呈半透明的胶冻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超声下表现左房增大,可发现强回声团块,瘤体形态可呈类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梨形或不规则形状,小的小于 1cm ,大者可达 10cm 以上,一般为 5-6cm 。心房黏液瘤常借助瘤蒂附着于房间隔的卵圆窝边缘,亦可附着于心房游离壁、房室瓣的心房面,亦可发现粘液瘤随血流冲击进行有规律的往返运动。心房黏液瘤活动度较大,而脂肪瘤由于基底宽,极少有活动度,可作为鉴别。图 1 左房内可探及大小约 40×15mm 胶冻状不均质强回声团块,可见蒂附着于房间隔,随心脏舒缩发生形变图 2 左房内可探及大小约30×30mm中等回声团块,有胶冻性质,可见蒂附着于房间隔中部,随心脏舒缩摆动横纹肌瘤
横纹肌瘤(图 3 )为良性肿瘤,是除黏液瘤之外最常见的一种心脏肿瘤,还是胎儿时期、儿童期最常见的心脏肿瘤,高达 60% 。横纹肌瘤由心肌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类似错构瘤,而不像「真正的肿瘤」,常常为多发,常发生于室间隔、心外膜下、心房内,常向腔内生长,直径从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肿瘤边界分明无包膜,呈灰白色结节样,也可呈分叶状,表面光滑, 90% 为多发。超声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回声或强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回声均匀,随心脏舒缩运动肿块可有一定的活动幅度。彩色多普勒显示瘤体内无血流信号,流入道或流出道出现梗阻时可见五彩血流。并发症可有流入道或流出道梗阻、心律失常、胎儿水肿、心源性休克等。横纹肌瘤通常不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约 50%~88% 合并结节性硬化症。当发现多腔室的多发性、结节性回声,这时候要考虑到横纹肌瘤的可能。心脏横纹肌瘤有自发消退的倾向,一般建议采用保守治疗。如患者合并结节性硬化症,预后常常不佳。图 3 右室流出道内可探及大小约 12×10mm 高回声团块,经基因检测发现患者 TSC2 基因发生突变,相关疾病为结节性硬化症 2 型畸胎瘤
畸胎瘤通常单发,主要发生于心包、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心腔少见。肿瘤表面光滑,可呈小叶状,组织学上由内中外三个胚层构成,因此含有钙质、骨骼和脂肪。肿瘤细胞生长快,几乎所有畸胎瘤均合并心包积液,肿瘤可侵犯纵隔,压迫静脉回流。超声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肿块,内可见囊性无回声和钙化强回声。纤维瘤
纤维瘤通常单发,主要发生于室间隔和左室游离壁,很少累及心房。纤维瘤外表坚硬,界限分明,呈白色黏液瘤样,由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外层包绕胶原基质,肿瘤中央可发生钙化或囊性变。尚未见纤维瘤自然消退的报道。超声通常表现为单发非均质性团块,较大而界限清楚,少数肿块有蒂,肿瘤可随心脏运动,钙化和囊性变的纤维瘤可与横纹肌瘤相鉴别。如果无钙化或坏死,超声则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的高回声肿块,与横纹肌瘤鉴别较困难。脂肪瘤
脂肪瘤属良性心脏肿瘤,最常见于左心室和右心房,可位于心包下或心内膜下。超声下脂肪瘤大小不等,表面光滑,基底较宽,与心脏壁贴合紧密。位于心包的脂肪瘤一般较大,边缘较光滑。心内膜下的脂肪瘤通常无蒂,可位于心肌组织内,也可突向心腔生长。脂肪瘤与黏液瘤不同的地方是脂肪瘤通常没有自主活动,而黏液瘤的活动度比较大,且脂肪瘤的回声较强。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是良性心脏肿瘤,通常起源于心脏瓣膜或临近心内膜的地方,任何年龄均可出现,最常见于 60 岁以上的患者。乳头状瘤通常位于临近的瓣膜位置,通常较小,直径大约 1cm 左右,常有蒂与瓣膜或者是心内膜相连。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是一种原发性恶性心脏肿瘤,好发于右房及房间隔,少数发生于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甚至心包,常伴有心包积液。这种肿瘤大多向心腔内生长,由于是恶性的,所以通常浸润心肌及心外膜组织。超声下肿瘤表面通常不光滑,呈多发结节状或者是分叶状,大小不等,多有蒂,中央因出血及坏死内部回声常不均匀,侵犯心外膜以及心包腔。转移性心脏肿瘤
转移性心脏肿瘤(图 4 )比原发性恶性心脏肿瘤更为多见,常见于心包,超声表现形态不规则、呈多发结节状、柔韧性差、与心肌分界不清、无蒂。超声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包括有没有引起瓣膜的返流或是狭窄,对附近心腔有没有造成梗阻,以及相关表现,包括心包积液等。可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确定其原发病灶,可为肺癌、乳腺癌。临床表现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血性心包积液,心脏不规则团块状回声则应想到此病。图 4 右室体部可探及大小约 60×45mm 稍低回声团块,成分叶状,外形不规则,位置固定,与右室壁分界不清参考文献:[1] 刘延玲 熊鉴然. 临床超声心动图学[M].科学出版社, 2014.[2]许颖, 赵彩明. 原发性心脏肿瘤80例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特点分析[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v.40;No.186(02):89-91.[3]牛永红, 王廉一, 唐秀杰,等. 心脏肿瘤的超声影像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031(003):184-187.策划 / 苏姗
投稿邮箱 / 13718908941@163.com
题图来源 / 站酷海洛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