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 识别二维码 搜索更多麻醉学知识点
心肌病
心肌病是指非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缺陷所导致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心肌疾病。
心肌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乏力(特别是运动时),逐渐发展为致命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或心血管性死亡 。
根据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分类:
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较为常见,约占心肌病患者70%~80%。
肥厚型心肌病:以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性肥厚并累及室间隔,约占心肌病的10%~20%。
限制型心肌病:以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但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指右心室正常心肌逐渐进行性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早期呈典型的区域性,晚期可累及整个右心室甚至部分左心室,累及室间隔相对效少。
不定型心肌病:不完全符合上述四型,一般可表现不止一种心肌病的临床表现。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本病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
临床表现年龄:常起病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的中年男性多见。
病程:多无自觉症状,预后不佳,最初检查时发现心脏扩大、有的是因心衰或心律失常被发现,这一时期可长达10年以上,最为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充血性心力衰竭。
疼痛:1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出现胸痛,劳累后诱发,主要原因为肺动脉、冠状动脉或肠系膜动脉栓塞所致,少部分是由于心力衰竭、肝和胃肠道淤血所致。时间比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时间偏长,缓解典型心绞痛的药物对扩张型心肌病所致的胸痛作用不大。
症状:
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心排血量降低,最初为劳累后出现心慌、气短、咳嗽、胸闷、心悸等症状。进一步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排血量下降,患者常感乏力。
血栓形成:体循环栓塞十分常见。反映了在扩张的、活动能力降低的心腔内有附壁血栓形成。
体征:
1.出现心力衰竭→发绀、脉细、颈静脉怒张、心浊音界扩大
2.期前收缩→奔马律
3.扩张性心肌病症状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无症状期第二阶段乏力、心慌、气促、胸闷第三阶段右心衰期,右心回流受阻,肝脾肿大、腹水、水肿扩张型心肌病非心脏手术麻醉
由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大多有明显心功能受损,心脏泵血功能差,接受非心脏手术风险较高,麻醉处理非常棘手。
术前准备1、射血分数降低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术前应该努力改善心功能,控制心衰后方可进行手术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血管扩张药、洋地黄和利尿药等。
2、心律失常不仅能加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且是致死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术前应该积极控制。房颤者可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必要是使用胺碘酮,室性心率失常可用利多卡因及胺碘酮治疗。对于窦房结功能不全或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考虑使用人工起搏器。
3、充分休息,减轻心脏做功,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麻醉管理1、管理的重点:维持心脏收缩功能,调整心室前负荷,降低心脏后负荷,维持心律稳定。
2、面临的主要问题:心功能不全,猝死,栓塞。
3、术中异常抑制:麻醉诱导时出现超乎寻常的心血管功能抑制者,应怀疑存在未被预料的扩张性心肌病的可能。
4、注意药效延迟:如果静脉诱导后,没有产生预期的镇静效果,则提示可能存在循环时间减慢,如果此时错误的认为药物剂量不足而追加剂量,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产生暴发性循环抑制。
麻醉选择区域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是全身麻醉外可供选择的麻醉方案,对呼吸循环影响相对较小,选择顺序为: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椎管内麻醉对心脏前后负荷的影响,恰好与扩张性心肌病药物治疗的目标相符,可以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患者可能从中受益。由于术前要适当控制前负荷,所以这类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时会使前负荷进一步下降,更容易出现血压下降,此时应该适当补液加以纠正,但操作过程应严加警惕,避免突然交感神经阻滞引起剧烈的循环波动。
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应选用心血管抑制作用小的药物,常用芬太尼4~5ug/kg,舒芬太尼0.2~0.5μg/kg,复合咪达唑仑、罗库溴胺或者顺式阿曲库铵诱导。艾司氯胺酮增加外周阻力,增加后负荷,不应使用。
若EF<40%,此类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循环抑制和低血压,些类病人病应采用以芬太尼或舒芬太尼为主的诱导方法,辅以少量麻醉性镇静药。
麻醉深度:麻醉中维持合理的深度极为重要,麻醉过浅易对患者造成应激,增加心脏后负荷,而麻醉过深又可造成循环抑制,引起顽固性低血压。
术中管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术中易出现严重的循环抑制和低血压,而维持平稳的血压对于保证心肌灌注和心脏功能意义重大,因此应努力避免麻醉诱导阶段的血压波动。
可先期泵入多巴胺,进行循环支持,以尽量缩短诱导后低血压时间。
对于心动过缓的患者给予阿托品应小心控制剂量,切忌将心率提高过快,而增加心肌耗氧量。
术中液体管理务必精细,努力维持出入量平衡,原则上每输入1000ml液体,可给予呋塞米5mg,以保证尿量,减轻心脏前负荷。
在充分控制前负荷的前提下,仍有心排血量不足的患者,可酌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力下降,故血管活性药物首选β-受体激动剂,例如多巴酚丁胺。需要指出的是,多巴酚丁胺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还扩张外周血压,故不升高体循环血压。
若患者血压下降,首先应排除容量不足,在前负荷足够的情况下,为维持血压稳定,可适当给予少量多巴胺泵入。
若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多,应注意补充液体,电解质,并积极输血,以保证心肌灌注和心肌细胞电稳定性,预防心律失常。
由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较差,对高碳酸血症多不耐受,故应保证通气,充分给氧,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术后管理减少疼痛:术后患者从麻醉中苏醒,由于疼痛、应激等各类因素,往往心肌负担会较术中加重,是各类心脏事件高发的时期,仍给予充分关注。
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可增加胸腔内压,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因此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改善心功能颇为有利。PEEP设置应<5cmH20,此时对CI、HR、SVRI(阻力指数)、CVP、SVV(心排血量)、PPV(脉搏压力变化)等指标影响不明显。
积极利尿:反过来说,若患者心功能较差,脱离呼吸机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严重心肌病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同时积极利尿,镇痛,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异常,为拔管脱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预防心功能不全:术前心功能低下的患者,术后易发生心功能不全,尤其是麻醉时间超过4小时或失血量大于500ml的手术,由于潴留在第三间隙的体液重吸收,术后2∽3天易发生心功能不全。因此,术后即使心功能正常,也应使用少剂量多巴胺3ug/(kg·min)以下,维持尿量,预防心功能不全。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风险点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围术期麻醉的重点是避免应用心肌抑制的药物,调整心脏前、后负荷,维持血容量正常,维持心律稳定和避免各种应激刺激。在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应采取积极措施终止心律失常,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
END新青年麻醉论坛 已经打通了论坛检索,支持标题+全文检索,支持多关键词检索,海量知识库随时搜索,欢迎大家试用!也欢迎业内公号合作接入! 戳“阅读原文”,检索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