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期,汕头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王小忠主任做客汕头电台FM99.3节目《医生来做客》,与各位听众朋友就大肠癌这一疾病进行了一场深入浅出的交流探讨。
如果您不小心错过了那堂健康科普课的话也没关系,在本期推送中,我们将为您逐一解析关于大肠癌的方方面面,以及更重要的——如何防治大肠癌。
一、何为大肠癌?大肠癌又有何人群特点?
大肠位于人体腹腔的四周,呈“门”字形,可分为5个部分和2个弯曲,即盲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以及肝曲和脾曲。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最新的《中国大肠癌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和筛查白皮书》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居第五位,居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之后。从性别来看,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来看,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40-45岁以后发病上升迅速。
二、大肠癌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大肠癌通常与以下几点有关:
1. 饮食习惯及营养方式
大肠癌高发病区一般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肉类、脂肪及精制碳水化合物等占比过多,而含精纤维成分的食物占比过少,不利于排便,以致于食物残渣长久滞留在肠管内。其中的致癌物质积聚,会长期刺激肠粘膜导致病变发生;
2. 大肠慢性炎症及大肠腺瘤
据统计,肠道内长有单个腺瘤的患者,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倍;而长有多个腺瘤者与长有单个腺瘤者,其大肠癌的发生率高出1倍;
3. 遗传因素
与一般人相比,近几年大肠癌患者血亲中死于此病者的比例明显增高。某些大肠腺瘤(如多发性家庭性腺瘤病,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家族成员中的患病率可达50%,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10岁以后便有可能演变为大肠癌。有学者对肿瘤抑制基因与大肠癌发生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肠癌的易感性和发病机制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此外,其他因素诸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也与大肠癌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大肠癌的症状是什么?
大肠癌早期是毫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仅会感到不适、消化不良或大便潜血,所以很容易就忽视了。
可一旦没有及早发现,随着癌肿发展,大肠癌的症状便会逐渐出现:
1. 排便习惯改变
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里急后重感;或便秘、排便困难;或两者交替出现。这是由于肿瘤刺激肠道、堵塞肠腔或浸润肠管;
2. 大便性状改变
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主要是便血、黏液便和大便形状变细变扁;
3. 腹痛
结肠癌常见症状之一。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腹部不适并有腹胀感;
4. 腹部肿块
多为肿瘤本身引起。当癌肿侵及肠壁全层后,与邻近的脏器或肠腔粘连,便会形成腹部肿块;
5. 肠梗阻
症状多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
6. 会阴部疼痛
常为直肠癌的盆腔广泛转移所致;
7. 全身症状
由于慢性失血、癌肿溃破、感染、毒素吸收等原因,患者会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性症状。其中贫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若到大肠癌晚期,肿瘤因转移、浸润,将引起大量腹水、严重消瘦等症状。
四、平时如何检查才能尽早发现大肠癌?
平时检查主要是靠结肠镜来确诊大肠癌的,因此,建议大家在体检时行常规检查。目前有更加舒适的检查方式(如无痛胃肠镜)可供受检查者选择。
此外,直肠肛检、大便潜血实验检查、血清CEA检测、CT、核磁共振、PET-CT等也是在不同的肿瘤分期时应用的检查方式。
建议40岁以上男性、35岁以上女性等高危人群(尤其是长期患炎性肠病、有大肠癌家族史、或长有大肠息肉的人)每年做一次筛查;中低危人群每两到三年做一次即可。目前较多采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有大便隐血、乙结肠镜、电子结肠镜、CT-MRI模拟肠镜、粪便DNA检测等几种。
五、平时哪些病容易和大肠癌互相混淆从而被忽略?
最常见的就是痔疮和溃疡性结肠炎。很多病人往往将大肠癌当做以上两种病治疗,从而错过了最佳诊治的时机。
痔疮与大肠癌
痔疮是一种常见病,人群中每2人就有1人患有此病。痔疮虽然是良性疾病,但患者(特别是40岁以上者)如果出现反复大便出血的症状,须警惕是否患有结直肠肿瘤。
据文献记载,在一般人群中痔疮的发病率高达45%至50%,大肠癌的发病率则为2.5%。而在我国,直肠癌患者占大肠癌患者的40%至50%,其中60%至75%的患者患病位置位于手指能摸到之处。
痔疮和直肠癌同时发生于同一位病人身上的现象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痔疮的临床表现以大便带血及肛门不适为主,与低位直肠癌的症状十分相似。正因为如此,不少患者总是认为自己得的只是痔疮而非癌症,延误了治疗时机。
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结直肠炎症,以全结肠多发的溃疡为特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法根治。而且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反复发作很有可能发生癌变,需要引起重视。对于此类病人,治疗方法一般会以控制病情为主,避免反复发作——当然了,半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结肠镜检查一方面可以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发现早期癌变,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
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隆起的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只是一个统称,从病理上可分为:
1. 腺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腺瘤为著,被称为癌前期病变,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根据国内外的报道,大肠息肉的恶变率在30%左右,年龄较大的成年人更应提高警惕;
2. 炎性息肉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炎性肠道疾病所致的息肉;
3. 错构瘤
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病(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4. 增生性息肉
又称化生性息肉。
后三种息肉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几乎不会发生癌变。此分类方法明确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另外,有研究表明,约70%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恶变发展而来的。因此,尽早发现并及时摘除大肠息肉对于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什么是大肠息肉病?
大肠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当息肉数很多(通常是100个以上)时,称为大肠息肉病,临床上主要是指黑斑息肉病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黑斑息肉病是以胃肠道多发息肉,并于唇颊黏膜、鼻孔、眼周、指趾和手掌等部位有黑素沉着为特征的疾病,具有遗传性。由于这类病人的息肉属于错构瘤,不是真正的肿瘤,故不会发生恶变,但会出现便血,个别巨大的息肉还会引起肠梗阻。
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一种癌前病变。此类病人息肉的恶变率是100%。腺瘤在直肠最常见,分布也最密集;在乙状结肠和盲肠的分布居其次,数目常超过100个;而小肠一般无息肉。由于大肠息肉病最后将发展为大肠恶性肿瘤,因此医生多建议选择早期手术切除全部结直肠。此类病症有30%左右的几率同时伴有胃腔息肉病,如发现息肉须及时处理,因为其恶变的可能性较大。
家族性息肉病会癌变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癌变率是百分之百。家族性息肉病病人多有明确的家族史,全结肠内密布大小不等的息肉,这些息肉最终会演变为癌症。因此,对于这类病人,医生大多主张全结肠切除,行回肠肛管吻合术。但此类型的手术会导致术后病人的控便能力降低,缺乏“浓缩大便”的功能——目前我院普外一科采用小肠折叠作为储粪袋的手术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家族性息肉病病人在一生中肯定会发生息肉癌变,应引起高度重视。
哪些人容易患直肠癌呢?
1. 男性35岁以上,女性30岁以上;
2. 有大肠息肉病史;
3. 过度肥胖;
4. 曾患过大肠癌或乳腺癌;
5. 有大肠癌和大肠息肉家族史;
6. 有慢性结肠炎病史;
7. 有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的习惯;
8. 有大便习惯改变者。
符合以上八点描述中任何一点的人,都属于可能患有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平时应注意体检。如出现上述症状和信号时,千万不可大意地认为只是得了痔疮或结肠炎,而应尽早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主动告知医生自身情况,以便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切勿偏信江湖游医,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另外,有便血者也应该及早就诊,查清原因——因为可能引起便血的常见疾病既包括痔疮、结肠炎、大肠息肉等良性疾病,也包括大肠癌等恶性疾病。
直肠癌的诊断方法一般包括直肠指检、肛门镜、钡剂灌肠、全结肠镜等检查,其中全结肠镜最为可靠。全结肠镜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可确定全大肠腔内有无病变(如多原发病灶,即大肠内同时产生2个以上的癌肿)。现在我院普外一科和内镜中心均可以在镜视下对肠腔内病变组织取活检做定性诊断,还可以对肠息肉进行电切除,基本避免开腹手术,更可以预防息肉恶变。
六、得了大肠癌要怎么办?
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专科就诊,并经过结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后才能诊断,切勿在没有病理支持的情况下就盲目寻医问诊。
另外,在相关检查结束后,要先做好准确分期,再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切勿在未明确分期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快速治疗。
七、大肠癌的具体治疗手段有哪些?
手术是目前大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
我院普外一科的微创腹腔镜技术非常成熟,早期的癌症甚至可在结肠镜下进行治疗,为大部分病患带来不少福音。
具体来说,结肠癌I、II期患者常采用根治性的切除再加上区域淋巴结清扫,根据癌肿所在部位确定根治切除范围及其手术方式。III、IV期患者采用放化疗和手术结合的综合治疗,若出现肠梗阻可以采用先放支架解除梗阻后手术,对晚期病人可暂时不做根治手术,改行姑息性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直肠癌根治性治疗的基础是手术。常见直肠手术方式有:经肛门切除术(极早期、近肛缘)、直肠全系膜切除手术、低位前切术、经腹肛门括约肌腹会阴联合切除。对于II、III期直肠癌患者,则建议术前行放射、化学治疗以缩小肿瘤,降低局部肿瘤分期,之后再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八、治疗大肠癌时需要注意什么误区?
1. 对癌前病变的预防治疗重视不够;
2. 有外科手术指征却放弃手术治疗,延误治疗时机;
3. 一味迷信中医,一开始找中医药进行治疗,到晚期症状加重才寻西医手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4. 认为中医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抗癌——但若对晚期肿瘤患者而言,其应以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率为治疗关键,故在结合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中医也可以起一定作用;
5. 经局部治疗(如手术或放疗),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后,便放弃有效的综合治疗。
九、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如何?
当前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持续增长,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但是,大肠癌是一种可以在早期就有效预防和筛查的恶性肿瘤,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目前我国临床上大肠癌早期确诊的比例仅为5%~10%,60%~70%的大肠癌患者被发现时已是中晚期。
我国一项大规模研究对超过1万例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进行随访,其5年生存率为47.2%,其中城市患者超过50%,农村患者不足40%;而美国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90%左右——这便是重视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所带来的差别。
十、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大肠癌?
虽然大肠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绝大多数散发性的大肠癌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密切相关。对饮食进行合理的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1. 减少能量的摄入能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2. 大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和肉类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摄入高脂的妇女与摄入低脂的妇女相比,其大肠癌风险增加了32%。而在肉类中,红肉的摄入量是大肠癌发生的重大危险因素之一。减少食物中脂肪的摄入量,特别是尽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类,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公布,人类日常生活所摄入的食物中含有一种叫丙烯酰胺的强效致癌物。作为一种基因毒素,其进入人体后,通过改变人体基因结构而致癌。这种致癌物的产生与过多食用动物脂肪和用脂肪进行加工的食物(尤其是油煎、炸、烤)有关。因此,丙烯酰胺在西餐中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3. 纤维素能增加粪便量,稀释结肠内的致癌剂,吸附胆汁酸盐,从而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因此在平时的饮食,应该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4. 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结肠上皮由过度增生转变为正常生长,但无资料显示用抗氧化维生素可以预防大肠癌。关于微量元素与大肠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甚详细。叶酸能减少大肠癌的发病,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5. 膳食中的大蒜、洋葱、韭菜、葱中含有的硫醚;柑桔类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苹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萝卜、薯蓣类,西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能够抑制突变、具有抗癌作用的有效成分。有研究表明,大蒜是使人们免患远端结肠癌、具有最强保护作用的蔬菜。
另外,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能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1. 加强运动,既能防止肥胖,又利于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2. “常年吸烟、喝酒者易得大肠腺瘤”这一事实已经得到证实。因此,减少吸烟、喝酒有利于预防大肠癌。
供稿:王小忠
编辑:张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