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针灸正骨医学堂
导读: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且证型复杂,常虚实互见,寒热相兼,施治时务求把握主证,辨证求因,审因施治。作者根据临床辨证,结合罹病的相关脏腑,总结出十种简单且常用的治法。
胃病中医治疗十法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寒、湿、热、痰、食积、气滞、血瘀、情志、虚损等因素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
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气机阻滞,必碍胃通降浊气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在脏属阴,胃在腑属阳,一阴一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系相对的平衡,以行消运之能事;如湿盛伤脾阳,燥盛伤胃阴,均可以破坏这相对平衡而罹病。故施治胃病常依辨证而肝胃同治或脾胃同治,以冀肝疏、脾运、胃和,则胃病自除。
胃病证型复杂,常虚实互见,寒热相兼,施治时务求把握主证,辨证求因,审因施治。根据临床辨证,结合罹病的相关脏腑,总结出十种常用治法。
一、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之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痛胀,引及胁肋,胸闷嗳气,每因气恼而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可用四逆散、金铃子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或枳壳),苏梗,木香,砂仁,川楝子,延胡索,甘草。泛酸嘈杂,加煅瓦楞子;恶心呕吐,加半夏。
病例:张xx,女,42岁,1969年4月11日诊。素有胃病,近因气恼而胃脘胀痛引胁,胸脘满闷,喜太息,嗳气频作,纳差,泛酸,舌苔薄白,脉小弦。乃肝胃不和。予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9克,苏梗9克,木香9克,砂仁6克(后下),川楝子12克,延胡索9克,煅瓦楞子18克,甘草6克。服药一帖痛减,三帖痛除。
二、理气和胃法:
适用于中焦气滞,胃失和降。
证见脘腹胀痛,脘梗塞,嗳气频,矢气觉舒,苔白腻,脉滑或细缓。可用香砂二陈汤加味:木香、砂仁、白蔻仁、陈皮、半夏、茯苓、藿梗、苏梗、甘草。泛酸、嘈杂,加煅瓦楞子,煅蛤壳;恶心呕吐,加生姜。
病例:胡x x,女,52岁。1975年12月7日诊:前诊胃脘小胀而痛,苔白腻,舌质淡,脉细弱,用黄芪建中汤以致脾壅,胃失和降。脘腹胀满疼痛,中脘似有物梗塞,嗳气,纳呆,口粘,泛恶,苔白厚腻,脉细滑。此乃湿困中焦,气机阻滞,胃失通降。改用理气化湿,和胃降逆法:木香9克,砂蔻仁各4.5克(后下),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藿苏梗各9克,甘草2克。服药三帖,脘腹胀痛除、梗塞消,腻苔化,纳谷馨。守方继进而愈。
三、消食和中法:
适用于食停气滞,胃失降和。
证见胃脘胀痛拒按,呕恶厌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苔腻,脉滑。
可用保和丸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藿香,佩兰,厚朴,白蔻仁,神曲,山楂,莱菔子,白芍。积蕴化热,加黄芩;大便滞下,加槟榔。
病例:王××,男,25岁。1972年12月3日诊:过用酒食,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酸败之物,肠鸣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恶臭,肛门作坠,口酸厌食,苔黄腻,脉弦滑偏数。乃食积内停,脾胃气滞,内蕴湿热。予消食导滞,清化和中法: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厚朴9克,白蔻仁6克(后下),神曲12克,山楂15克,莱菔子9克,黄芩12克,白芍12克,槟榔9克。服药一帖畅泻两次,又一帖即愈。黄帝医用祝由术四、温散寒法:
适用于寒凝气滞,胃失降和。
证见受凉则胃痛,喜温熨,热饮觉舒,肢冷形寒,泛吐清涎,肠鸣腹胀,苔薄白,脉沉迟。
可用良附丸加味:良姜,香附,吴萸,甘松,桂枝,白芍,甘草,神曲,煅瓦楞子。
病例:王×,女,48岁。1970年11月17日诊,胃病数年,受凉则“心口痛”,近因吃生山芋致胃痛三天,温熨痛减,按之较舒,肢冷形寒,腹胀肠鸣,泛吐冷涎,苔白滑,脉沉紧。乃寒邪客胃,寒凝气滞,胃失和降。予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良姜4.5克,香附9克,吴萸4.5克,甘松9克,桂枝4.5克,白芍12克,炙甘草4.5克,煅瓦楞子15克,神曲12克,服药二帖胃痛明显减轻,四肢回暖,已不吐涎。再进二帖,痛除纳增。据云,每作胃痛即服上方迅愈。
五、清化湿热法:
适用于湿热阻中,脾胃不和。
证见脘腹胀痛,便溏不爽,口苦,纳差,嘈杂吐酸,肠鸣矢气,苔黄腻,脉滑数。
可用香砂平胃丸合香连丸加味:木香,砂仁,苍术,陈皮,厚朴,黄连,蒲公英,甘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嘈杂吐酸,加煅瓦楞子。
病例:郁××,男48岁。1976年4月21日诊:脘腹胀痛,食后更甚,嗳气,纳呆,泛恶,肠鸣矢气,便溏滞下,口苦,嘈杂,苔黄腻。乃湿热内阻,脾失健运,胃失降和。予清化湿热,理脾和胃法:木香9克,砂仁6克,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9克,黄连4.5克,蒲公英30克,半夏9克,竹茹9克,煅瓦楞子15克,甘草3克。服药三帖,脘腹胀痛明显好转,纳谷知味,苔薄黄微腻。脾胃渐和,湿热余邪未尽。守原方继服五帖而愈。
六、疏肝清胃滋胃合用法:
适用于肝郁化热,热邪犯胃之肝胃不和;或郁火劫阴,胃失滋濡之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灼热疼痛,胸膈痞闷,心烦易怒,嗳气,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或口渴欲饮,大便燥结,苔黄或黄腻,舌质红少津。
可用四逆散、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川楝子,延胡,吴萸,黄连,蒲公英,白芨,煅瓦楞子。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热邪伤阴,加玉竹、石斛。偏于阴虚者,亦可用一贯煎加味治之。病例:付××,男51岁。芜湖帆布厂工人。胃病30年,先后因剧烈胃痛伴胃大出血晕倒三次,曾在上海纺织医院及我院住院,三次胃肠摄片均诊断为“慢性胃炎”。1976年5月15日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窦炎”。长治鲜效,胃痛时轻时重。1979年2月2日诊:胃剧痛,引及少腹,胸脘痞闷,口苦,心烦,口干思饮,嗳气、漾恶,嘈杂,泛酸。有时胃脘灼热如焚,大便艰行,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乃肝郁化热;热邪犯胃伤阴,予疏肝理气,清胃、滋胃合用法: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9克、川楝子12克,延胡12克,吴萸3克,黄连4.5克,蒲公英30克,煅瓦楞18克,白芨15克,甘草9克,玉竹12克,石斛12克。五帖。
二诊:除口苦、嘈杂外,诸症均减。上方去黄连(因缺)、吴萸。加黄芩9克,煅瓦楞子改为24克。服20帖。六诊:口苦好转,嘈杂依然,又觉脘胀,余证悉除。守上方去川楝子,延胡,加木香9克,砂仁6克,煅瓦楞子改为30克。五帖。七诊:诸症渐减乃至消失。原方又服二十帖。嘱停药观察。随访逾二年,一切正常。
七、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久病入络”。
证见胃脘痛重胀轻,痛如针刺,痛位不移,拒按,嘈杂,泛酸,或呕血,黑便,或脘痛彻背,或脘痛引胁,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
用自拟消瘀汤(炒蒲黄9克,炒灵脂9克,川楝子12克,制延胡9克,炙刺猬皮12克,煅瓦楞子30克,白芨15克,九香虫9克,甘草9克,制乳没各9克,蒲公英30克),常获显效。急性出血,予清胃泻火止血,可用安胃止血粉(白芨、大黄等量研粉,6~9克,一日三次。
病例:朱×,男,16岁,农民。1975年12月3日诊,诉素有胃痛,因饮酒过度招致呕血盈碗,色鲜红夹紫块,大便如酱,(匿血试验++++),胃脘刺痛,嘈杂如焚,舌暗红、苔黄,舌上有瘀斑。证为瘀热在胃。予“安胃止血粉”9克,一日三次,服二天,出血渐止,胃仍小痛。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糜烂性胃炎”。续予安胃止血粉6克,一日三次,一周后诉无不适,遂停药观察。
一年后,复因饮酒过量而致吐血,胃脘灼热引胁刺痛,拒按,嗳气,嘈杂,泛酸,口苦,大便溏黑,舌苔黄腻,舌质紫暗有瘀点。辨证为湿热夹瘀。遂住我院。复做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炎。经治好转出院。
1977年4月7日诊:诉出院不久复作胃痛,辨证与以往雷同,予消瘀汤加紫花地丁30克,服药五帖,自觉胃脘灼热刺痛,嗳气,泛酸,口苦,均明显好转。续予上方,并加痢特灵0.2克,一日三次,服三天因恶心呕吐,患者自停痢特灵。上方共服25帖,除腹胀,纳差外,余证悉除。
随访三年。正常参加体力劳动,胃痛一直未发。
八、温补建中法:
适用于脾胃虚寒,中阳不振。
证见胃脘隐隐作痛,缠绵日久,喜温喜按,饿时痛增,得食痛减,泛吐清涎,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可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黄芪、党参、白术、桂枝、白芍、干姜、炙甘草、大枣。腹中漉漉有声;苔白滑者,加茯苓、半夏、陈皮;气不摄血而呕血、黑便伴气短、乏力、脉细弱者,重用黄芪、党参,去桂枝、干姜,加炮姜、白芨、乌贼骨。
病例:何××,男22岁。1977年4月7日诊:胃病二年。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如上述,予温补建中法。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黄芪15克,党参12克,炒白术9克,桂枝4.5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干姜4.5克,红枣五枚,煅瓦楞子18克,服药五帖,诸证均见好转。守原方十帖,并合用痢特灵0.1克,一日四次,共服十天,诸证悉除。1978年5月作胃镜复查,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器质性病变。
九、健脾理气法:
适用于脾虚气滞,胃失降和。
证见脘腹胀痛,嗳气,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苏梗、甘草。嘈杂、泛酸,加煅瓦楞子。纳差,加消导药。舌苔白厚腻,加藿香、佩兰。
病例:吴××,女,48岁。1973年11月26日诊:胃病5年,脘腹胀痛,食后,更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先硬后溏,嗳气泛酸,有黑便史,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胃肠X光摄片诊断为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脾虚气滞,湿浊内阻,胃失降和。予健脾理气,化湿和中法:党参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半夏9克,木香9克,砂仁6克(后下),苏梗9克,甘草3克,煅瓦楞18克,蒲公英30克。二诊:服药五帖,纳馨胀除,大便转实,泛酸显减,胃痛好转,守原方加白芨15克。嗣后,以上方出入共服药四十余帖,诸证逐渐消失。
十、养阴滋胃法:
适用于胃阴不足,胃失滋养。
证见胃中灼热,隐隐作痛,口干舌燥,或渴欲饮水,或手足心热,头昏乏力,舌质红干,或舌苔中剥,脉细数。
可用自拟滋胃饮:北沙参,麦冬,石斛,制首乌,白芍,陈皮,蒲公英,白芨,甘草。嗳气,加苏梗;胃胀,加木香;嘈杂泛酸,加瓦楞子。
病例:任××,男,31岁。芜湖江风船厂会计。1978年3月28日诊:诉胃痛13年,1976年7月22日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窦炎”,胃脘灼热隐隐胀痛,口干舌燥,渴欲饮水,嗳气泛酸,掌热心烦,头昏乏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中有小剥区,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治以滋阴养胃,理气和胃。用滋胃饮加味:北沙参12克,麦冬9克,石斛12克,制首乌12克,陈皮9克,苏梗9克,白芍15克,蒲公英3克,白芨15克,煅瓦楞子18克,甘草9克。以此方化裁共服四十余帖,诸证悉除。随访三年,仅小痛两次。
讨论和体会
一、胃病属肝胃不和者,大体有肝郁气滞犯胃,肝郁化火灼胃,郁火劫耗胃阴三种证型。肝郁气滞又可招致血瘀、湿阻。故肝郁是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取疏肝理气法时,当洞察有无郁热,阴伤,血瘀,湿阻等证征,尽早兼图,可阻抑病情发展,利于疾病向愈。肝郁气滞多可影响脾胃的消运,取疏肝理气时,宜兼理中焦气滞,鉴于气行则脾运,气降则胃和,脾运胃和又利于肝气疏泄,故可起协同作用而增效。
二、鉴于胃属腑为阳,喜润恶燥,若嗜食辛炙厚味,嗜酒过度,或施燥药过度,或肝郁化火,湿蕴化热,热病阳盛,或过劳身心、虚火内扰,或频繁呕吐,过汗,过下,均可损耗胃阴。大凡胃阴不足,火毒内炽,湿热内扰,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阴虚、胃热之胃病,临床屡见不鲜,不能忽视。笔者近数年来,发现胃窦炎属胃热阴虚者居多,施治当注意清胃、滋胃。清胃可选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滋胃可用玉竹、石斛等,并配以白芨、煅瓦楞子消肿生肌、收敛制酸,以保护病灶,促进病灶的修复,常可获得显著、稳定的疗效。
三、血瘀证虽可单独存在,然多依附于其他证型,故宜注意兼治。如专事活血化瘀,难免顾此失彼,甚至徒伤正气,也不一定达到益损、祛瘀、愈病的目的。黄帝医用祝由术: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kwMDI3MzI4OA==&scene=124#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