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 主页 > 外科健康 > 肛肠外科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癌的区别

作者:essmw   来源:   时间:2024-01-18 06:04:0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以中青年人为主,发病年龄多见于2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有家族聚集倾向,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存伴发。按照大便的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种临床类型。便秘型(IBS-C)是指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腹泻型(IBSD)是指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混合型 (IBS-M)是指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不确定型(IBS-U)是指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IBS-CDM之中的任一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癌的区别(图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关联因素,一是胃肠动力学异常,结肠电生理学研究提示肠易激综合征以便秘、腹痛为主者,每分钟出现三次左右的慢波频率明显增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高频收缩波明显增加;二是内脏感觉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充气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三是肠道感染治愈后,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以及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均有一定关系;四是研究表明某些胃肠道肽类激素如缩胆囊素等可能与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生有关;五是精神心理障碍,大量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起病隐匿,症状呈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较长,可达数年及数十年,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或不适,以及排便习惯的改变,还可存在胃肠道以外脏器受累的症状。典型症状以腹痛、排便异常为主,腹痛部位多变,持续时间不规律,多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每日不超过10次,粪便糊状且含黏液,往往伴有便后不尽感,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伴随症状包括上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胃灼热等,肠外症状如乏力、尿频、尿急及痛经等。

临床上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除外器质性疾病或代谢异常后,目前最新采用的诊断标准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如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日,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的改变,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注意症状和体征,如新近出现持续的排便习惯,频率、性状改变或发作形式改变或症状逐步加重者、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年龄≥40岁者应行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血、尿、便常规,粪便细菌培养、血生化(糖、肌酐、甲状腺功能)、血沉、腹部B超等检查。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一是生活方式的调整,需要注意心平气和、细嚼慢咽,避免焦虑、抑郁;二是可以使用调节胃肠蠕动的药,如曲美布汀、莫沙必利、西尼必利等;三是可以使用益生菌来进行治疗;四是腹泻型患者可以使用止泻药,而便秘型患者往往使用通便药来进行治疗。

肠癌一般指大肠癌,又称为结直肠癌,是指大肠上皮来源的癌症,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为常见,极少数为鳞癌。在我国以直肠癌最为常见,其次是结肠癌。

肠易激综合征和肠癌的区别在于病因、症状以及治疗等区别。一是病因区别,肠易激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免疫因素、精神因素、肠道感染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脑互动异常,而肠癌通常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洁饮食、不良环境影响,使慢性胃炎、异型增生等疾病向肠癌逐渐转变;二是症状区别,肠易激综合征和肠癌都可出现腹痛,但肠易激综合征的腹痛是沿着肠管出现不适感,或发展为绞痛,持续时间不定,一般是在进食后疼痛症状加重,在排气、排便后疼痛会得到缓解,而肠癌引起的腹痛主要在出现癌变的地方疼痛较剧烈,肠易激综合征不会出现便血的情况,而肠癌可由于肿瘤压迫导致便血;三是治疗区别,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多以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解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同时可以使用蒙脱石散、麻仁润肠丸等药物进行治疗,而肠癌恶性程度较大,保守治疗已经无法控制疾病的发展,因此多选择手术治疗,同时辅助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癌的区别(图2)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