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在全球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就仅仅在中国,肠胃病患者就有1.2亿。其中以慢性胃炎最为普遍,发病率高达30%。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层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部分患者在后期出现胃黏膜固有层腺体萎缩、化生,继而出现上皮内瘤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慢性胃炎是各种病因导致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最常见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偶然胃镜检查发现。少数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如中上腹不适、饱胀、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有时与所吃的食物种类有关。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为40.6%~55.8%,而慢性胃炎中70%~90%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出现胃黏膜的萎缩、肠化,最终导致罹患胃癌的风险增加。
检查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推荐简单快捷的C13吹气试验,由于其非常稳定,因此经常作为标记物出现。在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中,受检者口服尿素C13胶囊后向集气瓶呼气,如果胃中有幽门螺杆菌,那么收集到的样本值会升高。
对于40岁以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得过胃癌)、曾经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胃病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关注胃黏膜健康,这对于胃早癌的防治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最容易引起胃炎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头痛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止痛、抗炎、抗风湿、退热等。另外,长期饮酒以及胆汁反流也是引起慢性胃炎较为常见的原因。
胆汁是食物消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十二指肠液的主要成分。正常情况下,它是要进入到十二指肠里面参与消化的,
胆汁反流性胃炎就是指胆汁反流入胃的一种现象,一般同时伴有胰液反流入胃,这种现象正常人即存在,轻度的反流有助于减轻胃内酸度,但过多的反流就会损害胃黏膜。
虽然目前认为,在中国自身免疫性胃炎发病率低,但随着诊疗规范性提升,更多自身免疫性胃炎被诊断。其发病女性多于男性,自身免疫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体萎缩性胃炎,伴有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和(或)抗内因子抗体阳性,严重者因维生素B12缺乏而有恶性贫血表现。
饮食习惯不佳如进餐不规律、进食过快、暴饮暴食、刺激性饮食、口味偏咸、进食生冷热烫不易消化的食物,长期大量饮酒、抽烟、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诱发慢性胃炎发生。
①生活: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学习与休息的时间,急性发作或症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
②用药:由于慢性胃炎病程长,缠绵不愈,时好时坏用药一定要有规律。
③常规饮食:我们常说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像慢性胃炎这样的慢性病日常的饮食护理尤为重要。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