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从本脏自病、相生、相克关系失衡三个方面归纳和学习脾脏病的中医诊疗思路及效方。
脾脏疾病通治要法,主要按照五脏生克乘侮的规律来进行的。这些规律包括本脏自病、相生关系失去平衡和相克关系失去平衡三方面。
现将这些内容结合病证来加以阐述如下。
01本脏自病
凡病变不涉及他脏而只局限本脏的,称为本脏自病。脾的本脏自病有脾虚气陷和食滞胃脘,现述如下。
(一)脾虚气陷
主证:脾胃气虚者,则见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黄肌瘦,大便溏泻;中气下陷者,语音低怯,气短乏力,时时自汗,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见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舌淡苔薄,脉象沉缓而弱。
治法:脾虚宜健脾益气,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气陷宜补中升提,用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分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气虚则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脾胃气虚,化生之精微减少,不足以充养,故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黄肌瘦。
进而导致中气下陷,以致中气化生不足,故语音低怯,气短乏力;气虚表气不固,故时时自汗;由于中气下陷,升举固摄无权,故脘腹重坠,便意频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舌淡苔薄,脉象沉缓而弱,皆脾虚之象。
由于脾之本脏虚弱,故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
由于长久脾虚,进而导致中气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一面以人参、黄芪、白术之类补益中气,一面又以升麻、柴胡之类升提下陷之阳气。
(二)食滞胃脘
主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矢气臭秽,大便多带未化食物,甚则呕吐腹泻,脘腹作痛,苔厚腻,脉沉滑。
治法:消食导滞,用保和丸。
分析:肠胃中饮食停积,气机阻滞,故脘腹胀满或作痛;食物停滞过久,浊气充斥,上逆则嗳腐吞酸或呕吐,下出则矢气臭秽或泄泻,大便多带未化食物;苔厚腻,脉沉滑,皆饮食停滞肠胃中之象。
故宜消食导滞,用保和丸。
方中以山楂酸温消肉食,神曲辛温除陈腐,莱菔子甘平消面食;配合陈皮、半夏、茯苓豁痰下气,宽胸和胃;连翘芳香,散结清热。
诸药合用,以成消食导滞之功。
02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脾脏在相生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在脏气太过方面,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类病变;在脏气不及方面,包括母不顾子和子盗母气两类病变。现述如下。
(一)土盛及金
土盛及金是相生关系失去平衡,脏气太过所引起的病变。
从母子关系来说,叫做母病及子,因为土为金之母;从脏腑关系来说,这是脾病及肺。由于脏气太过,所以病变多为实证。
现举脾湿犯肺的病变为例,分述如下。
主证:腹胀肠鸣,胃纳不佳,咳吐痰涎,胸闷气短,苔白而腻,脉滑有力。
治法:泻肺涤痰,用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分析:脾土失其健运,水湿停聚而生痰,必然犯其子脏肺金。
所以先见腹胀肠鸣,胃纳不佳等肠胃气机为痰湿阻遏之脾湿证;继见咳吐痰涎,胸闷气短,胸中气机壅滞之痰湿犯肺证。苔白而腻,脉滑有力,皆为脾胃痰湿太盛之象。
病变属于实证,实则泻其子,肺为脾之子,故宜泻肺涤痰,用三子养亲汤。
方中白芥子、紫苏子泻肺除痰,莱菔子降气消痰,肺泻痰涤,自可消除脾湿犯肺的病变。但重点仍在泻肺。
(二)土病及火
土病及火是相生关系失去平衡,脏气太过所引起的病变。
从母子关系来说,叫做子病犯母,因为土为火之子;从脏腑关系来说,这是土病及火。由于脏气太过,所以病变多为实证。
现举脾湿化热为例,分述如下。
主证:脘闷腹胀,大便不爽,继而发热,渴不多饮,小便短赤,舌苔由白滑转黄,脉缓而变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用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
分析:脾不运化,湿邪停滞,中焦气机升降受阻,故脘闷腹胀,渴不多饮,大便不爽;湿邪遏郁,气机不宣,久则酿而化热,故见发热,小便短赤;舌苔由白滑转黄,脉缓而见濡数,为脾湿化热之象。
病变属于实证,实则泻其子,故以利湿为主,兼清其热,用黄芩滑石汤。
方中以白豆蔻、猪苓、茯苓化湿;黄芩、滑石清湿中之热;气化则湿化,更加大腹皮、通草宣气化而利小便,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
(三)土不生金
土不生金是相生关系失去平衡,脏气不及所引起的病变。
从母子关系来说,叫做母不顾子,因为土为金之母;从脏腑关系来说,这是脾虚肺病。由于脏之气不及,所以病变多为虚证。
现举脾虚肺燥为例,分述如下。
主证:肺痹之证,食少便溏,形体消瘦,干咳无痰,鼻孔、喉中干燥,皮毛枯槁,舌红少津,脉数无力。
治法:培土生金,用参苓白术散(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分析:肺痨患者,若因脾虚不能健运,则食少便溏;水谷精微不足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
继而由于脾土化源不足,不能滋养肺金,故见干咳无痰,鼻孔、喉中干燥,皮毛枯槁诸症。舌红少津,脉见虚数,亦脾虚肺燥之象。
病变属于虚证,虚则补其母,故宜培土生金,用参苓白术散。
方中以四君益脾胃之气,怀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补脾,砂仁理气,桔梗载药上行,药性中和,不寒不热,故可用于肺痨虚损的培土生金法中,化痰进食以补肺之虚。
(四)土虚火衰
土虚火衰是相生关系失去平衡,脏气不及所引起的病变。
从母子关系来说,叫做子盗母气,因土为火之子;从脏腑关系来说,这是土虚火衰。由于脏气不及,病变多属虚证。
现举小肠虚寒泄泻为例,分述如下。
主证: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少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肠鸣,矢气稍舒,舌苔淡白,脉象沉迟。
治法:补火温土,用理中汤(甘草、干姜、人参、白术)加吴茱萸、附子、肉桂。
分析:心与小肠相表里,皆主火。
若脾土虚而导致小肠火衰,气化无权,则小水不利而泄泻;证属小肠虚寒,故少腹隐痛,喜按喜温;脾虚水湿不化,肠中气机不利,故腹胀肠鸣,矢气稍舒;舌苔淡白,脉象沉迟,皆为虚寒之象。
病变属于虚证,虚则补其母,法当补小肠火以温脾土,用理中汤加吴茱萸、附子、肉桂。
方中以附子、肉桂助命火补小肠火,以温脾土而止滑泄为主;干姜、吴茱萸温中阳而祛寒邪为辅;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健脾运湿以为佐,所谓理中者,理中焦虚寒而健运脾胃水湿,火土同补,标本兼治,则补火生土之功益显。
火旺脾健,则腹痛、滑泄自止,肠鸣矢气即除,小便自利,而诸证自已。
03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
脾脏相克关系失去平衡的传变,在脏气太过方面,包括相乘的土行乘水,相侮的土盛木郁两类病变。
在脏气不及方面,包括反乘的土败木贼,反侮的土不制水两类病变。现述如下。
(一)土行乘水
土行乘水是相克关系失去平衡,脏气太过所引起的病变。
土行乘水从脏腑关系来说,如脾病及肾的病变,现述如下。
主证:中脘痞闷,渴不欲饮,小腹胀满,小便短赤而热,舌苔根部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用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
分析:脾胃湿热留滞,则脘腹胀闷,渴不欲饮;脾胃湿热下注膀胱,故小便短赤而热,舌苔根部黄腻;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小腹胀满;湿热从脾胃下注,故脉象沉而濡数。
病变属于实证,宜清利湿热,用黄芩滑石汤。
方用黄芩、茯苓皮清湿中之热,猪苓、白豆蔻宣化湿邪则中焦之湿热得以清化;大腹皮、滑石、通草宣气化而利小便,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府通,注于下焦之湿热自除。
(二)土盛木郁
土盛木郁是相克关系失去平衡,脏气太过所引起的病变。
土盛木郁从脏腑关系来说,如脾病传肝的病变,现述如下。
主证:黄疸,目黄,身黄,小便黄,寒热往来,胁痛拒按,口苦呕恶,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龙 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 柴胡、甘草、当归、生地)加茵陈、虎杖。
分析:湿热交蒸,由脾胃而熏及肝胆,蒸迫胆汁溢于肌肤则身黄,上见肝窍则目黄,下流膀胱则小便黄;湿热之邪踞于肝胆,故见寒热往来,胁痛拒按,口苦呕恶;苔黄腻,脉弦数,乃土盛木郁,脾胃湿热熏及肝胆之象。
病变属于实证,宜清利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方中用木通、车前仁、泽泻、茵陈、虎杖等清利湿热而退黄;龙胆草、栀子、黄芩重清湿中之热;柴胡疏肝气,当归、生地黄养肝血,甘草和中解毒,使湿热去而木郁达,共奏消除黄疸之功。
(三)土败木贼
土败木贼是相克关系失去平衡,脏气不及所引起的病变。
土败木贼从脏腑关系来说,如脾虚肝旺,现述如下。
主证:痛泻证,肠鸣腹痛,痛则必泻,完谷不化,胸胁痞闷,嗳气食少,舌苔薄白,两关之脉左弦右缓。
治法:补脾抑肝,用痛泻要方。
分析:脾虚而肝邪乘之,故肠鸣腹痛,痛则必泻;脾失运化,故泻下之物完谷不化,嗳气食少;肝气横逆,故胸胁痞闷;舌苔薄白,两关之脉左弦右缓,为肝乘脾之象。
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痛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病变属于虚证,治宜补脾抑肝,用痛泻要方。
方中以白术健运补脾,陈皮理气和中,白芍抑肝气之横逆,防风升下陷之清阳,共奏补脾土而抑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之功。
(四)土不制水
土不制水是相克关系失去平衡,脏气不及所引起的病变。
土不制水从脏腑关系来说,如脾虚水肿,现述如下。
主证:水肿,腰以下特甚,按之凹陷而不易恢复,脘闷腹胀,食少便溏,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下肢厥冷,小便短少,质淡苔滑,脉沉而缓。
治法:健脾利水,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车前仁、泽泻。
分析:脾阳不足,气不化水,以致水停下焦,肾水反来侮土,故水肿腰以下甚,按之不起;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故脘闷腹胀,食少便溏;脾虚则精微不能充肌肉血脉,故精神倦怠,面色萎黄。
脾土不能制水,水停下焦则肾阳不足,故小便短少,下肢厥冷;质淡苔滑,脉沉而缓,皆为脾虚水停之象。
病变属于虚证,治宜健脾利水,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方中以人参、白术、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行气健脾;配以茯苓、泽泻、车前仁化气行水;甘草和中,共奏健脾利水而消肿之功。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中医五脏病学》,邹学熹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