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女性常见病,其发生率在5-70%,约80%的腺肌病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在激素的影响下,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引起周围子宫肌层出血、肥大和增生,导致子宫弥漫性增大。妇科检查通常显示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弥漫性增大(常称为“球形”增大),但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大小,子宫可能有压痛;也有一些患者的子宫可能是正常大小,而另一些会出现结节样病灶,即子宫腺肌瘤,在临床上类似于子宫肌瘤。患者容易出现月经量过多和痛经等现象,其他不常见的症状包括性交痛和慢性盆腔痛。那么子宫腺肌病是良性还是恶性呢?会不会癌变呢?
研究发现,约1%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恶变,与之相比,子宫腺肌病恶变则更为罕见,由于其发生率甚低,且多为个案报道,目前子宫腺肌病的恶变率尚不明确,但总体上认为非常低。
子宫腺肌病在某些方面可表现出恶性特征,如血管生成和侵袭行为。子宫腺肌病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切除标本中常见,但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腺体变恶变为子宫内膜癌,非常罕见。最早于1897年国外曾报道1例,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对子宫腺肌病恶变为子宫内膜腺癌进行报道和探讨。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绝经后妇女,绝经前妇女恶变者更为罕见。
子宫腺肌病恶变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异常阴道流血、经量增多、贫血、体重减轻等。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三联征”,但目前尚无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恶变与子宫内膜癌 “三联征”之间的相关性,恶性疾病很少发生。
目前认为,子宫腺肌病恶变最初是单层肿瘤细胞由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转变而来,最终进展为严重程度不同的癌变,然而,引起肌层细胞转化及其随后的调控的具体分子尚不明确。病理学及分子机制的合理性尚缺乏有力证据。
基于子宫腺肌病的低恶变率,目前现有研究中缺乏大样本、多中心RCT研究,有6项队列研究就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就现有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
1、子宫腺肌病恶变多发生于高龄或绝经后患者,在年轻或绝经前患者中较少见,据此考虑,可将高龄或已绝经纳入子宫腺肌病恶变的高危因素;
2、根据现有资料分析,是否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和有无淋巴血管旁间隙浸润与子宫腺肌病恶变之间关系尚不明确。
最后小结:虽然子宫腺肌病癌变的几率比较低,但是也不排除癌变的可能。所以提醒各位女性朋友,如果出现身体异常,最好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要拖着不看,耽误了病情最佳治疗时间,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