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朋友都会有痛经的经历,严重者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苦不堪言。中医治疗痛经方法多、疗效好,通过辨证论治内服汤药、针灸或艾灸均可起到良好的疗效,尤其是艾灸治疗痛经,操作简单方便,有着价廉效优的特点。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几种艾灸的常规操作方法及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受痛经困扰的姐妹们不妨试一试。
▶什么是痛经?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常被称作功能性痛经,也是青年女性常见的痛经类型,是指妇女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前提下,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小腹疼痛,常呈痉挛性,下腹坠胀,伴有腰骶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该类痛经的原因有因经期受寒或冒雨涉水,饮食寒凉所致,也有部分患者系长期熬夜,昼夜作息颠倒诱发。
一旦痛经发作,许多女性朋友会选择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缓解疼痛,虽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服用也会产生一定副作用。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多、疗效好,尤其是艾灸治疗痛经,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日常在家中就可以使用。艾灸可通过艾绒在皮肤表面的腧穴或病变部位点燃或熏烧起到温经散寒、调和气血和疏通经络的作用。
▶痛经常用艾灸穴位
临床上艾灸治疗痛经最常用的穴位分别是关元、三阴交、神阙、中极、气海、八髎等。
1.关元穴
关元穴为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有升阳补气、调理冲任之功效。关元穴为小肠之募穴,能汇聚小肠经气血并通利经脉,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该穴能益肾温补元阳、通调冲任二脉、行气活血止痛。
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2.子宫穴
子宫穴为经外奇穴,最早见于《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妇人第二“胞下垂,注阴下,灸夹玉泉三寸(即子宫穴),随年壮三报之”。即子宫穴可治疗子宫脱垂,子宫穴可以起到通胞宫、化瘀滞、理气机、升下陷等作用,现代临床也常使用其治疗痛经等疾病。
定位: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3.三阴交穴
三阴交为足三阴(肝、脾、肾)的交会穴,具有疏肝理气、养血调经之功效。
定位: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有主治腹部诸疼痛,理脾胃,调气血之功效。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5.十七椎
第一胸椎为一椎,第五腰椎为十七椎,穴在其棘突下,故名十七椎。十七椎为经外奇穴,具有强腰补肾,主理胞宫的作用。其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靠近子宫位置,针刺十七椎可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以治疗痛经。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俯卧取之。
▶艾灸操作方法
1.艾条灸
艾条灸根据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其中悬起灸根据施灸方式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艾条灸以温和著称,患者还可以自由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单一体位施灸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首先将艾条一端点燃,然后悬于施术部位皮肤之上2~3cm处,保持距离相对固定,对穴位进行熏烤,直至施术部位皮肤出现红晕而无疼痛和烧灼感为度,每日1次,一次20分钟,可手持艾条进行操作。
2.温灸器灸
指将艾绒制成的艾灸材料放置于特制灸具或现有的代用物中进行点燃,进而对穴位局部熏烤的施灸方法。
温灸盒不仅操作简便,绿色安全,而且在治疗痛经患者时,增大了施灸面积,集中热力,加强对穴位的刺激,灸后可通调经脉、畅行气血,解除病痛。温灸器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艾灸方式,将传统的艾灸方式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使艾灸操作简便,便于人们在家庭使用。
本文作者:杨丽娟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医妇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云南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江苏省名中医周惠芳教授,师承云南省名中医易修珍教授;中华医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妇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委员,云南中医药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7年。主持云南省、厅级课题4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医联合专项)1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课题1项,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7部。
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性疾病、带下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责任编辑丨吴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