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瑰宝 > 中医针灸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

作者:147小编   来源:网络   时间:2024-11-27 12:03:07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1)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2)【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3)技术概况【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4)【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5)

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包括艾条灸、直接灸、隔物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督灸、大灸、雷火灸等多种疗法。艾条灸治疗为手持点燃的艾条对施灸穴位或病灶实施灸疗。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2)【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3)公立医疗机构价格标准【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4)【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5)

国家项目代码:00440000010100

项目编码:440000001-1

计价单位:次

三甲医院:42元

三乙医院:37元

二甲医院:32元

二乙医院:28元

二乙以下医院:25元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2)【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3)适应证【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4)【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5)

(1)内科病证:感冒、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性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中风、遗传性共济失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雷诺病、红斑性肢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宁腿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慢性肾炎、肾下垂、阳痿、功能性射精不能症、精液异常症、恶性肿瘤、放射反应等。

(2)外科病证:颈椎病、急性腰扭伤、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直肠脱垂、乳腺增生病、前列腺肥大症等。

(3)皮肤病证: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寻常疣、黄褐斑等。

(4)妇产科病证: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外阴白色病变、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5)儿科病证:流行性腮腺炎、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等。

(6)五官科病证:近视眼、单纯性慢性青光眼、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内耳眩晕症、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复发性口疮等。

(7)保健:戒烟、抗衰老、抗疲劳等。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2)【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3)禁忌证【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4)【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5)

(1)禁灸部位: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的下腹部亦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3)其他禁忌:对于过饱、过饥、过劳、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

(4)对艾叶发生过敏者禁用灸疗。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2)【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3)技术操作方法【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4)【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5)

(一)器械和药品准备

艾条、打火机或火柴等。

(二)详细操作步骤

根据病性、病情、患者体质和穴位等确定选用温和灸、雀啄灸或回旋灸,补泻方法及灸量,安置体位,审定穴位所在,密切观察灸处肤色变化和患者神情变化,注意灸处感觉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艾条和灸处皮肤距离及灸量,防止烫伤。

(1)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1~2寸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5分钟左右,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须随时注意局部温热程度,防止灼伤。近有各种灸疗架,可将艾条插在上面,固定施灸。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

(2)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即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1寸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一般灸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3)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0分钟左右,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见各种艾条灸法详细操作步骤。

(四)关键技术环节

(1)灸材: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

(2)取穴: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

(3)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4)灸灼强度:一般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五)注意事项

艾条灸治疗虽然方法简单,治疗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并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对于昏迷、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避免过分灼伤而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

(4)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5)灸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六)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1.晕灸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状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关于晕灸的机制,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1)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①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功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②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③体位原因,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④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2)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三期。①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哈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②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③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灸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

(3)预防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如“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篇》),其实同样适于晕灸。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①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颤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做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灸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a.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灸疗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灸感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b.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治。

c.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②生理预防,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分钟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的出现。

(4)处理方法:①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②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临床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2.灸疗过敏近年来,陆续有报道,采用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值得注意。最近亦有单纯毫针刺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报道。下面重点介绍引起艾灸过敏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之法。

(1)原因:常见的有以下两种。①体质原因,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②药物原因,一般指艾灸致敏。可能因为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有人曾将温灸盒盖的烟油取下,敷于曾因艾灸导致急性荨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内侧,被敷处发痒难受,并出现过敏性皮疹,证实可引起过敏。

(2)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表现为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

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穴位注射常发生于即刻或不久,艾灸则需一至数小时,文献报道最长者达10小时。有因艾灸引起过敏者,以后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疗时反复出现。

(3)预防方法:①询问病史,针灸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艾灸有无过敏史。如原有穴位注射过敏者,亦应慎用艾灸疗法。②慎察先兆,艾灸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或注射。

(4)处理方法: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数日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热、奇痒、口干、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醋酸泼尼松,每日口服20~30毫克;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当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外,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

部分内容来源:《全国医疗服务价格—中医项目技术操作指南》《四川省省管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编汇(2023版)》

郑重申明:本文所列操作规范仅作为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各会员同仁临床参考借鉴,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文中的治疗方案。同时,郑重提醒非医生读者们,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不得随意模仿操作,以免贻误病情。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22)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23)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24)

【规范与标准】灸法(艾条灸)(图25)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