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瑰宝 > 中医针灸

中医---艾炷灸

作者:147小编   来源:网络   时间:2024-11-19 11:41:13

中医---艾炷灸(图1)

艾柱灸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艾柱?----艾炷灸施灸时燃烧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

什么事艾柱疗法?------将艾炷直 接或间接置于穴位施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法

古代的艾灸, 以艾炷灸法为最盛行。

何为一壮?--------每燃烧一个艾炷,即为一壮

施灸时 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刺激量 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

艾柱的大小

古代的艾炷形状有圆锥形、牛角形和纺锤形多种,大小约 1厘米,最小者如粟米,最大者如蒜头。

《千金方》说:“黄帝 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扁 鹊心书》也说:“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一分,若灸四肢 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穴若倾侧, 宜作炷坚实置穴上,用葱涎粘固。”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中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 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 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 三壮,艾炷如小麦,恐火气伤心也。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 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这是说,艾炷底部一般应有1厘米大小的范围,太小了就 起不到作用,但对于年小体弱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刺激量。

概括起来,凡是 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 宜小,壮数宜少。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住多壮:在腰背腹部 施灸大炷多壮无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 和两股皮厚而肉多,艾炷可以较大,壮数可以较多。妇儿宜小 宜少,壮男可大可多。

现代临床多应用圆锥形艾炷。

中医---艾炷灸(图2)

中医最常见的艾柱灸和艾条灸方法,值得收藏的艾灸小常识 

我们经常看见保健书籍上讲艾灸有什么好处,但自己却不会操作,也没办法实践,今天就关于艾灸的最常见方法给喜欢养生的朋友分享一下。

中医---艾炷灸(图3)

艾灸就是用艾柱或者艾条,点燃后熏熨体表一定部位,以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就艾柱和艾条灸的方法说明一下。

一.艾柱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边捏边旋转,使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柱,小的如麦粒,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柱,称为一壮,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

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

中医---艾炷灸(图4)

①无瘢痕灸

多用中、小柱,先将施灸部位涂上少量凡士林,上置艾柱点燃,燃剩2/5时,病人感到烫,用镊子将艾柱夹走,换柱再灸,一般灸3~7柱,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润为度,此法适应范围广,多用于虚症。

②瘢痕灸

多用小艾柱,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大蒜汁,然后放置艾柱点燃,待艾柱燃尽,除去灰烬,再加艾柱继续灸,一般灸5~10壮,灸时疼痛剧烈,可用手在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疼痛,灸后局部皮肤灼伤,气泡化脓。3~4个星期后艾灸创面自愈,留下疤痕,此法多用于急性或者顽固性疾病。如果用此法,之前必须经过受灸者同意。

2.间接灸

中医---艾炷灸(图5)

在艾柱和皮肤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病症选择不同间隔物,比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等。

二.艾条灸

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行的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治疗处施灸的方法。可根据灸法分为以下三种灸法。

1.温和灸

中医---艾炷灸(图6)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腧穴或受术部位,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施灸者局部有温热感而不灼痛为宜,一般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宜。

2.雀啄灸

中医---艾炷灸(图7)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般,一上一下施灸。

3.回旋灸

中医---艾炷灸(图8)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最后给大家安利一下艾灸的注意事项,喜欢艾灸的朋友要注意:

1.灸治体位应该舒适自然而持久,以体位平直便于施灸为宜。

2.施灸时一般先上部、后下部,先腰背部、后胸腹部,先头身、后四肢,以此顺序施灸,但遇到特殊情况,视程度而定。

3.使用艾柱大小、壮数多少,或者艾条熏灸时间,要根据被施灸者病情体质年龄和施灸部位决定,艾柱一般3~5壮或5~7壮,艾条一般都是10~15分钟。

4.艾柱灸后,局部如遗有轻度烫伤,无需处理,直接灸在灸疮化脓期间要防止感染,每天换药时,去除脓液,用消毒敷料保护创面,大概3~4个礼拜即可自然愈合。

5.施灸时,要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或者衣物,没有用完的艾条、艾柱,放入火筒灭火,防止复燃。

虚、寒、湿、痛者最适合艾灸,如果你感觉自己有不适,想艾灸的话,建议在医师建议下选择合适自己的艾灸方法,可以自己操作者回家操作,不适合自己操作者建议还是请专业人士,防止对身体造成进一步损伤。

中医---艾炷灸(图9)

灸疗师培训为你分享,艾条灸与艾柱灸最根本的区别 

随着艾灸的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很多人也都开始用艾灸来进行养生保健。虽然现在知道艾灸和运用艾灸的人数逐渐增多,但大多数人对于艾灸的了解和认识还是比较浅显的,而且对于很多的艾灸知识也不是很明白。下面,艾灸师培训的刘老师就为大家分享,艾条灸和艾柱灸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

其实,在远古时代,传统中医所运用的灸法只是指的艾柱灸,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直接灸和隔物灸。由于艾柱灸的方式并不适用于身体上的任何一处,所以在当时也就有了很多的禁灸部位,后来随着人们发明出了艾条灸的方式,现在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禁灸的部位了,可以说是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进行艾灸,只要在施灸时运用正确的操作方式,严格遵守注意事项就可以了。

艾条灸和艾柱灸在对具体病症的运用中有什么区别?一般来说,艾柱灸是直接或间接放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施灸,它对于人体的刺激量比较大,所以在临床多用于急性病症、热证和实证的治疗或调理。当然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调理或治疗疾病,它的疗效和作用也会更好一些,但由于这种方法会在皮肤上留下疤痕,所以很多人也不太喜欢用这种方法。

中医---艾炷灸(图10)

艾条灸因其使用方便、操作方法简单以及比较容易学会的优势,在现今非常受大众和艾灸爱好者的欢迎。由于这种方法在操作时与人体皮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施灸时的温度也是温和、舒适,对人体的刺激量也相对较小一些,所以在临床多用于虚症、寒症和慢性疾病的调理或治疗,而且功效也是非常显著。

中医---艾炷灸(图9)

艾柱灸法:间接灸(节选部分)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是利用其他物品将艾柱与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且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临床上较直接灸为常用。古代的间接灸法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衬隔物品多属中药,既有植物,也有动物、矿物,因证、因病而定,有单方也有复方。施灸时既发挥艾灸的作用,有发挥药物的功能,二者相得益彰,疗效显著。间接灸根据其所隔物品的不同,分为多种灸法。

      1、 隔姜灸

     隔姜灸是用姜片做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驱寒发表,通经活络。将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分寸掌握不好容易起泡、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古往今来,应用颇广。如《针灸大成》灸聚泉穴以治咳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清代吴尚先的《理论骈文》指出:“头:阳,烧艾一炷法。”

      操作方法: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片,太厚热力不易穿透,太薄容易灼伤皮肤。在姜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个小孔,置施灸腧穴上,上以适量大小的艾柱点燃施灸。有些患者因鲜姜刺激,刚灸即感觉灼痛,这时候可将姜片略提起,待灼痛感消失重新放下再灸。若施灸一段时间后,患者诉灼热难耐,可将姜片向上提起,下衬一些干棉花或软纸,放下再灸,以灸至肌肤内感觉温热,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医者应常掀起姜片查看,以防因患者感觉迟钝造成起泡。一般每次施灸5~10壮。可一姜一柱,也可一姜多柱。此灸法简便易行,临床常用,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尤其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麻木、痿证及风寒湿痹等,疗效可靠。

     2、隔蒜灸

     隔蒜灸是用蒜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大蒜,辛温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隔蒜灸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紫极观发掘的石碑载有葛仙翁隔蒜灸法:“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伏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则是结痈头也。取最大蒜切成片,如三钱厚薄,安其头上用大艾柱灸之,三壮即换一片蒜。痛着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

①隔蒜片灸  将独头紫皮大蒜切成0.1~0.3cm的薄片,用针在薄片中间穿刺数孔,放在患处或腧穴上,置中、小艾柱在上面点燃施灸,每灸4~5壮更换新蒜片,每穴一次须灸5~7壮。

②隔蒜泥灸  取独头蒜,捣成泥状,置于腧穴或肿块上,在蒜泥上点燃艾柱施灸,每穴一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可用敷料覆盖,防止衣物摩擦。如被灸处已化脓,用此灸法可加速脓疮成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疮口早日愈合。《急备千金要方》用治瘰疬,《医学入门》用治痈疽肿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用治疮毒。因此灸法有清肿、拔毒、发散、止痛的作用,故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未溃疮疖、无名肿毒、肺痨、腹中积块、蛇蝎毒虫所伤。

      3、隔盐灸

     隔盐灸是用食盐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只用于脐窝,他处禁用,故又称神阙灸。食盐,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此法古代应用很广。《肘后备急方》治卒霍乱诸急方:“以盐纳脐中,上灸二七壮。”《急备千金要方》卷十七治少年房事多短气:“盐灸脐孔中二七壮。”《急备千金要方》卷二十八治淋病:“着盐脐中灸三壮。”

      操作方法: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柱施灸。将艾柱放在姜片上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热后爆起,烫伤患者。也有盐上置大艾柱直接施灸的,不过,此盐应该是炒过之盐。《类经图翼》说:“纳炒干净盐满脐上,以施灸。”意在避免盐粒受热爆炸引起烫伤。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住肚脐周围,再将食盐填于其中施灸。患者稍感灼痛,即应更换艾柱。一般可灸3~9壮,急病可根据病情多灸,不拘壮数。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淋证、脱证等。

      4、附子灸

附子灸是用附子做间隔物施灸的一种灸法。附子,辛热有毒,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急备千金要方》有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肿上,以唾帖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差”。明代薛己《外科发挥》卷三的臀痈附方,治疮口不收敛者“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以唾液和为饼,置疮口上处,将艾柱于附子饼上灸之,每日灸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清代陈学敏《串雅外编》把此法称为“附子灸”,并记载:“痈疽久漏,疮口冷,脓水不绝,内有恶肉,以大附子水浸透,切大片,厚一分,安疮口隔艾灸,数日一灸,至五、六、七次,服内耗药自然长满。”

       操作方法:分为附子片灸和附子饼灸两种。1)附子片灸:将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厚0.3~0.5cm的薄片,用粗针在中间扎几个小孔,放在施灸部位上,上面点燃艾柱施灸,使热力穿透皮肤。2)附子饼灸:将生附子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和做成饼状(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4cm,中间用粗针扎孔,置腧穴或疮口上,再上置艾柱点燃施灸,施灸时可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止烫伤皮肤。附饼若干焦可再换新饼,灸至肌肤内感觉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每日灸一次,病愈为止。亦有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分共研细末,炼蜜调和制成0.5cm厚的药饼,用针扎数孔,上用艾柱施灸。近人也有用白芷、藁本。丁香等芳香药品与附子共捣成粉,制成药饼作间隔物施灸的。附子与艾火并用,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肾虚牙痛、脱骨疽等。外科中的疮毒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证外证,用此灸法灸至皮肤发红,有利于疮毒发散。

      5、葱灸

葱灸是用葱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葱白,辛温,入肺、胃经,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功。明代《玉机微义》治诸疝:“用葱白泥一握,置脐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上置艾灼之,妙。”

操作方法:分为隔葱片灸和隔葱泥两种方法。1)隔葱片灸:是将葱白切成数片,选取汁多厚片3~4片,紧贴于所灸腧穴处,选取汁多厚片是为了增加黏附性、稳定性和刺激性。葱片上放置大艾柱一个或中艾柱数个施灸。一般灸治5~10壮,以内部感到温热,皮肤泛红不灼痛为度。2)隔葱泥灸:是把葱白捣烂如泥,平敷于脐中(神阙)及四周,或敷于所灸腧穴处,余同隔葱片灸。隔葱灸适用于虚脱、腹痛、尿闭、疝气及乳痈等。

     6、胡椒灸

    胡椒灸是用胡椒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胡椒,辛热,入胃、大肠经,有温中散寒之功。

    操作方法:将白胡椒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白面,用水调和制成硬币状圆饼,厚约0.3cm。中央按成凹陷,再取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等份研成细末,放于胡椒饼中央凹陷处,将之填平,然后将圆饼放在施灸腧穴上,上置艾柱施灸。换艾柱不换胡椒饼,每次每穴灸5~7壮,以内部感觉温热舒适为度。此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痛、局部麻木不仁、畏寒呕吐及腹痛等,有温经散寒、通经止痛的作用。

     7、黄土灸

     黄土灸是用胡椒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此法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发背”条说:“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作大炷,灸泥上,贴着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差;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差;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

     操作方法:以纯净黄土加水制成泥饼,厚约0.6cm,直径约5cm,用粗针扎孔数个,放置患处,上面以大、中艾柱施灸。灸1壮换一个泥饼,可连续灸5~7壮。施灸壮数不限,以患者自觉温热感透过皮肤,局部舒适为度。此灸法适用于背部疔疽外证的初起,灸之可使毒邪消散。对局部性湿疹、白藓及因湿毒而致的其他皮肤病,均有一定效果,这是因为土能燥湿、胜水之故。

      8、巴豆灸

巴豆灸是用巴豆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可泻下冷积、逐水退肿。《寿世保元》卷十治“腹中有积及大便闭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普济本事方》卷九云:“治结胸法,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右捣细,用津液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才灸了,便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也。”《针灸资生经》主张:“巴豆七粒和皮肥黄连七寸,去须,同捣烂作一团,安在脐心上,以手按下稍紧实,捻艾皂子大,于药上灸。”《针灸集成》用此法治小儿小便不通获效。《理论骈文》也有治伤寒食积冷热不调者“用巴豆、大黄唾和饼贴脐,艾烧数炷,热气入肚即住”。

      操作方法:1)单用一味巴豆,即将不去油的巴豆10粒,捣碎研细,加入3g白面,用水调成膏状,捏成饼状,置于脐中,上用艾柱施灸。以有效为度,不拘壮数,少则3壮,多则上百壮。灸完,用湿的毛巾擦净皮肤,防止药物刺激局部皮肤发泡生疮。2)用巴豆和其他药物混合,如用不去油的巴豆十粒,黄连末适量,二药混合加水制成膏状,填入脐中,或做成药饼放在脐部,上置艾柱施灸。余同单用巴豆操作方法。巴豆灸适用于冷积腹中、食积、腹痛、泄泻、胸痛、二便不通诸证,可起到祛寒破结、通利二便的作用。

      9、陈皮灸

     陈皮灸是用陈皮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之功。

     操作方法:取陈皮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膏状,患者取仰卧位,敷贴于中脘、神阙穴上,上以中。小艾柱施灸。一般可灸至3~5壮。此法适用于胃腹胀满、饮食不振、呕吐、呃逆等。

      10、黄豆灸

     隔黄豆灸是用黄豆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操作方法:将黄豆研成豆粉,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做成饼,直径约2.5cm、厚约0.2cm,上以中艾炷及小艾炷交替施灸。每穴每次可灸3~5壮。此法适用于口腔炎、牙龈炎、脓疱病及下肢溃疡等。

     11、隔山药灸

     隔山药灸是用山药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之功效。

    操作方法:取生山药,洗净去须,用淡盐水浸泡10min,取出切片,厚约0.2cm,上以中小艾炷交替施灸。每穴每次可灸4~8壮。此法适用于泌尿系统感染、急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老年性腰椎骨质增生及进行性肌萎缩。

中医---艾炷灸(图12)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