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养生,警惕 8 种疾病,艾灸加食疗轻松应对!在中国传统节气中,末伏作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标志着夏季的尾声与秋季的初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炎热天气的立即消散,反而常有“秋老虎”之说,意指此时的气温依然居高不下,甚至可能更加闷热潮湿。如果你对艾灸感兴趣,欢迎加V:yimuai 交流艾灸。
因此,末伏时节的养生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到如何平稳过渡至凉爽的秋季,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一、饮食调养:清补润燥,健脾祛湿
末伏时节,饮食应以“清补”为主,既要补充因夏日大量出汗而损耗的营养,又要避免过于油腻、辛辣,以防“上火”。推荐多食用绿豆、莲子、百合、银耳等清热解暑、润肺生津的食物,同时搭配冬瓜、黄瓜、苦瓜等时令蔬菜,帮助体内排毒,清除湿热。此外,适量食用鸭肉、鱼肉等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既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又不会给脾胃带来过重负担。
在烹饪方式上,提倡蒸、煮、炖、凉拌等清淡做法,减少煎、炸、烤等高热量烹饪方式,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同时,适量饮用绿茶、菊花茶等清凉饮品,有助于提神醒脑、清热解毒。
二、起居作息:顺应自然,调整睡眠
末伏期间,虽然白天依旧炎热,但夜晚已逐渐凉爽,此时应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又能避免夜晚的暑湿之气侵袭人体。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在居住环境上,要保持室内通风透气,避免长时间使用空调,以免出现“空调病”。可以利用早晚较凉爽的时间段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同时,可以使用竹席、草席等天然材质的寝具,增加睡眠的舒适度。
三、运动锻炼:适量适度,避免大汗
末伏时节,人体阳气逐渐收敛,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耗伤阳气,损伤身体。建议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轻柔缓慢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抵抗力。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开中午的高温时段,以免中暑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同时,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以免湿气侵入体内,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
四、情志调养:保持平和,心情愉悦
末伏时节,由于天气炎热、湿度大,人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因此,情志调养也是末伏养生的重要一环。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阅读、听音乐、与亲朋好友交流等,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同时,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冷静思考、理性对待,避免情绪过激对身体造成伤害。此外,还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来平复心情,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五、疾病预防:注意防护,增强体质
末伏时节,由于气温变化大、湿度高,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要注意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增强体质。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被褥等;其次要注意饮食卫生安全,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引发食物中毒或肠道疾病;此外还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治疗。
对于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来说更要加强防护工作。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等原因容易患病;儿童由于抵抗力较弱也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这些人群要特别注意保暖防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面的工作以增强自身抵抗力。
因此,末伏养生尤为重要,警惕以下八种疾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是保障我们健康度秋的关键。我们可以运用中医智慧进行预防和调理。
一、风燥感冒
“风为百病之长”,末伏时节,风邪与燥邪常常结伴而来。此时,天气逐渐干燥,昼夜温差加大,人体的卫气相对薄弱,容易被风燥之邪所伤,导致风燥感冒。其症状多表现为干咳少痰、鼻咽干燥、头痛发热等。
艾灸穴位:
1.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诸阳之会,艾灸此穴可振奋阳气,抵御外邪入侵。
2. 风门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能疏风解表,调理肺气,增强抵御风邪的能力。
3.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艾灸肺俞穴可调节肺脏功能,补充肺气。
二、心脑血管疾病
《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在末伏这个气温波动较大的时期,血管收缩和舒张频繁,血压容易不稳定,给心脑血管带来较大负担。
艾灸穴位:
1.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艾灸内关穴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
2.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此穴可养心安神,调节心经气血,使心脉通畅。
3. 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涌泉穴为肾经的起始穴,艾灸涌泉穴可引火归元,滋阴潜阳,平衡阴阳,稳定血压。
三、肺炎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末伏时,天气炎热,人们容易贪凉,导致肺气受损,抵抗力下降,外邪容易乘虚而入,引发肺炎。
艾灸穴位:
1.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宽胸理气,清肺化痰,能增强肺部的抵抗力。
2. 中府穴:位于胸部,横平第 1 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 6 寸。中府穴可调理肺气,止咳平喘,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肺炎。
3.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穴为强壮保健要穴,艾灸足三里可增强免疫力,扶正培元,抵御外邪。
四、面瘫
《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末伏昼夜温差大,风寒之邪易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脉失养,从而引发面瘫。
艾灸穴位:
1. 翳风穴: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翳风穴疏风通络,开窍醒神,可改善面瘫症状。
2. 阳白穴:在前额部,瞳孔直上,眉上 1 寸。阳白穴祛风清热,通经活络,对面瘫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 地仓穴: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地仓穴祛风止痛,舒筋活络,是治疗面瘫的常用穴位。
五、肠炎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末伏湿邪未尽,饮食不洁或贪凉易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炎。
艾灸穴位:
1. 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天枢穴调理肠胃,理气行滞,可改善肠炎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 神阙穴:在脐中部,脐中央。神阙穴温阳散寒,健脾和胃,对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关元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可增强肠道功能。
六、扁桃体炎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末伏燥热,体内火气上升,咽喉易受邪毒侵袭,引发扁桃体炎。
艾灸穴位:
1. 曲池穴: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曲池穴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可缓解扁桃体炎的症状。
2. 合谷穴: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合谷穴疏风解表,行气活血,对扁桃体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少商穴: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少商穴清肺利咽,开窍醒神,可减轻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肿痛。
七、胃肠病
末伏脾胃仍较虚弱,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易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胃脘疼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病症状。
艾灸穴位:
1.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中脘穴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可调节胃肠功能。
2.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脾俞穴健脾和胃,利湿升清,能增强脾胃功能。
3.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胃俞穴和胃健脾,理中降逆,有助于改善胃肠病症状。
八、红眼病
末伏暑热未消,细菌病毒活跃,易感染眼部,引发红眼病。
艾灸穴位:
1. 睛明穴: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睛明穴清热明目,通络消肿,可缓解红眼病症状。
2. 攒竹穴: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攒竹穴吸热生气,清热明目,对眼部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丝竹空穴:在面部,眉梢凹陷处。丝竹空穴疏风清热,明目安神,有助于眼部疾病的恢复。
总之,末伏养生需警惕上述八种疾病,从饮食、起居、运动、心理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以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拖延病情。让我们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迎接秋天的到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