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瑰宝 > 中医针灸

对于 “ 子午流注针法 ” 的不同看法

作者:147小编   来源:网络   时间:2024-11-10 07:11:48

没有关注的朋友,点击上方对于 “ 子午流注针法 ” 的不同看法(图1)蓝字 即可快速添加本公众号

子午流注,妙不可言,

掐指一算,克急救难。

所可疑者,时间节点,

古之滴漏,天下翕然?

子丑寅卯,以何为准?

更夫敲锣,一念之间。

太虚寥廓,脉气流转,

吾善开穴,神医秘传,

正欲施术,患者捣乱,

却云内急,更衣盘桓,

大夫稍候,即可回旋。

片刻之后,恰逢机变!

是时穴开,刻下已关,

排兵布阵,另谋新篇。

患者再走,再谋新篇,

患者又走,三某新篇。

赤乌东升,日薄西山,

几番更张,几番改弦?

“子午流注针法”产生于金代,距《黄帝内经》的成书已达千余年,那时人们主客分离的观念已然成为思维的主体。如宋代医学家、天文学家苏颂(1020~1101),设计并建造的天文钟楼“水运仪象台”(公元1090年),据载钟楼顶部有一体积庞大的铜制浑仪,靠水力驱动,以观测星象,并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木人出现在钟楼的木阁上,击鼓、摇铃、打钟、出示时辰牌(见图10)。显然,这样的时钟不再会像汉代的滴漏那样可以“随日之长短”,根据主观的感受来调整和变更刻漏的度数了,因此,此钟似可作为时间完全客观化的证明。在这种背景下提倡的时间疗法自然与《内经》的时间观念具有本质的不同。

“子午流注针法”问世数百年来应用不衰,历代的中医学术界对此多持肯定的态度,近些年来,“子午流注”随着中医热而一度升温,并且搭上了“中医科学化”的便船,实验研究也相继跟进,自不用说,结果是“对子午流注的研究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今天的中医将“子午流注针法”誉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种与天文、地理、历史、气象、生物、哲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的一种重要学说”,尽管如此,但对其基本理论与《内经》的传承方面却很少见到较为深刻的讨论,尤其与其立论宗旨关系密切的卫气循行更是缺如,有因于此,本书特将“子午流注针法”与《黄帝内经》有关营卫流注的理论进行对照,结果发现,今天学术界对于“子午流注”的溢美之词大都显得言过其实。

《黄帝内经》究天人之际,通阴阳之变,确定了以阴阳、五行、藏象、经脉、气血、营卫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是“医家之宗”和万世法程,由于该书是以黄帝和岐伯等人的问答形式写成,故被称为“岐黄之道”,后世的医学理论如果符合《内经》的原创精神,上能溯其源,下能辨其流,则被视为对“岐黄之道”的传承和发展。如张仲景《伤寒论》将《素问·热论》的六经症候发展为“六经辨症”,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以及明清时期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关于热病的理论都是对于医道的发展和贡献,反之,如果一种学说与《黄帝内经》之间没有传承关系,甚至背离了它的宗旨,则会被视为“失道”,是建立在谬误的理论之上。所以,考察“子午流注针法”必须以医道为圭臬,这样才不致于被其中那些繁锁的推算弄昏我们的头脑。

何若愚在其所著《子午流注针经·平人气象论》中明确说道:“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此之谓也。”据其所述,“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源头应该是卫气循行,其说旨在继承《灵枢·卫气行》的时间疗法,并对之进行补充和完善,但是,实际上“子午流注”所倡的十二时开穴闭穴之说却与卫气循行的理论并不吻合。

何氏主张踪迹卫气,寻求卫气所在而刺之,但他忽视一个重要问题:即寻求卫气的哪个部分?《灵枢·卫气行》踪迹卫气的目的在于了解“人气”之所在,即了解卫气与天气发生感应的时间和部位,因为只有在卫气与天气的感应发生于病患经脉(或脏腑)的时候,及时施予针刺,才能以“得气”促感应,才可以事半功倍,获得更好的疗效。“人气”二字在《灵枢·卫气行》中反复出现,示以感应之不可须臾离也!然而,何氏及其传人皆无片言及此,说明他们对于感应之说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于寻求卫气所在的部位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尤其对于针刺“得气”来自卫气这一重要理论缺乏清楚的认识,结果使得“子午流注针法”很快偏离了卫气的轨道。

何氏及其传人第二个有违经旨的错误是:他们认为时间是纯客观的,而将时间看成是“均质”的。这代表了宋代以后的时间观念,尽管他们仍然认为时间是循环的;而《内经》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一种“感受到”的存在,在对于时间的理解和把握上主观的成分较多,那时,方士治病多半直接取法于天地日月,直接取法于晨昏旦昧,在一天之中,时间就是“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并随四季日影之长短而消息之。

“子午流注针法”第三个有违经旨的错误是:忽视了卫气与太阳的关系。卫气之在人体有如天运之于日光,“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卫气出表有如白昼的阳光,入夜即无;而“人气”——卫气与日光发生感应的时间均在于白天,同样入夜即无,所以针刺治疗仅在白天进行,即使是手足三阴经和五脏的疾病,亦是在白天卫气入于“阴分”的时候治疗。“子午流注针法”十二时开穴闭穴之说已然完全摒弃了卫气与日光的感应联系,使时间疗法顿然失去了意义。并且,其按时取穴之说也是违背经旨的,因为入夜之后,卫气入里,当以“无扰筋骨,无见雾露”(《素问·生气通天论》)为养生上策,最忌扰攘,如在半夜叫醒病人进行“开神门”一类治疗显然大大地违背了这一精神。

从《灵枢·卫气行》所倡的时间疗法上看,上述三点是其根本,是其立论的基本原则,没有通融的余地。如果后世医家自称遵照《经》旨,设立时间疗法,不能不小心面对这些原则,或予沟通,或予增益,才能被传统中医的主流观点所接受和承认。

大约“子午流注针法”的传人们也多少意识到他们的学说与医道之间存在的差距和分离,所以明清的针灸著作凡有涉及子午流注的内容大多只讲方法,很少引述典籍,盖底气不足也!到是今天的学者上溯《灵》、《素》,替“子午流注针法”进行了一番考竟源流的工作,以旌其医道的正传地位。如今天《针灸治疗学》教材说:

“子午流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理论体系溯源于《内经》。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有‘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天以六六之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五日法也。’《灵枢·卫气行》中载有‘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这是古代人们仰观天象,俯窥地理所体认出来的,用子午十二地支来代表,划分一年四季寒暑和一天昼夜的不同,从而认识到人体五脏与自然相适应,这就为子午流注按时分配脏腑的规律提供了基础。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指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说明按时针灸是从日、月运行节律与人体气血盛衰来立说的,由此可见昔时在治疗时,重视日时寒暖和脉气盛衰,这就为子午流注针法提供了依据。”万物疗法提示这段引证旨在说明两件事:一是“干支推算”古已有之,二是“候气而刺”古已有之。虽然二者都明载于典籍,但经分析,引用上述经文来说明“子午流注针法”为岐黄正传都有些不太靠谱,其中甚至还有不少错误。

关于第一点:干支推算。在古人的观念中,干支蕴含了一个重要的数术原理。《易·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五是天数,六是地数,五六相合被视为天地交合,阴阳相合,其数可以役使鬼神,驾驶阴阳,可以预卜前知,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所以五与六自春秋以来一直就是一组神秘数字,《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五与六是干支的基数,其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古人用以纪年和为年命名,甲子六十为一个周期,所谓“六竟而周甲”(《素问·六节藏象论》),这样使得逝水一样的流年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往复无穷。《素问》关于“运气七大论”中利用五与六数进行干支推演,旨在于逆数前知,预测甲子六十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今后的年成与疾病流行的情况,这是《易》理之“逆数”的应用,所以,除非预测的需要,一般不予使用,识此,则会懂得《黄帝内经》只言天道,而希言《易》理了。所以,卫气的循环周流并不宜用天干推算,只须运用十二地支,参照式盘,“法式检狎”即可得之,从而谨慎地避开了天数,因为人体气血的盛衰与天地相应之有如潮汐,乃生命自身固有的节律,本然之事,如要了解“日、月节律与人体气血的盛衰”情况,有日光可以参照,有月光可以见证,此有目可睹,既直观又实用,完全没有运用“五”与“六”这组天地之数进行推算、预测的必要,因此可见,“子午流注针法”使用干支推算经脉中的气血盛衰,在观念和方法上都已违背了“岐黄医道”的精神。

关于第二点,“候气而刺”。《灵枢·卫气行》的时间疗法将所候之气称为“人气”,即卫气与日光相感应的部分,但是何氏却说“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将所候之“气”误为仅有卫气,忽视了其中与日光感应的元素,忽视了感应中有关“人气”的部分,而今天《针灸治疗学》的遗忘更为彻底,连卫气也没有提到,只是笼统说到“日、月运行节律”,在概念上十分含混。

《灵枢·卫气行》说:“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来”是“人气”之来,即患病的经脉(或脏腑)正好在卫气与日光感应的时间段内,“去”是“人气”离去,即患病的经脉(或脏腑)不在卫气与日光感应的时间段内,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内经》时间疗法的感应内容与日光同步,对象十分明确,而“子午流注针法”却并不存在较有针对的对应关系。对此,何氏说:“详夫阴日血行,置阳气流。”阎明广注引“贾氏云:阳日气先脉外,血后脉内;阴日血先脉外,气后脉内。交贯而行五脏五腑之中,各注井荥输经合五穴,共五十穴。”(《子午流注针经》)其中似在广络原野,与日月阴阳交相感应,因而缺乏针对性,并且其说于经无据,亦缺乏古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为依据。

除了干支推算与“候气而刺”有违经旨之外,子午流注在对于卫气循行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错误。据《内经》所载,卫气的循行有两条线路:一条称为“偕行卫气”,它与营气偕行,每日行于十二经脉(《灵枢·营气》加上了督任二脉)五十度,另一条是“独行卫气”,日行于阳(体表),夜行于阴(体内),每日行于全身亦五十度。前者是以营气为主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伴随营气运行;后者才是卫气循行的主体,它白天遍布体表、夜晚内行脏腑。有因于此,如果要“审察卫气”,要将针刺与卫气循行的时间结合起来,那么,毫无疑问应该选择后者,选择“独行卫气”,所以,《灵枢·卫气行》设置的时间疗法是以卫气之独行者为旨归,围绕着卫气日行于阳的二十五度来展开,盖白天卫气能与阳光感应也。当然,《灵枢·卫气行》的方法尚有不足,如仅在上午治疗,治疗“阴分”的时间过短,又如张景岳所指出的推算有误:卫气半天二十五刻当行十二周半(0.5×25=12.5),但《灵枢·卫气行》仅行六周,等等,尽管有此诸多不足,但“人气”在某时行经某脏则已按漏水百刻的方法示例在案(见表3),已经为卫气循行所设立的时间疗法指示了发展的方向,后人只须悉心解决其中的不足之处,变通、完善即可切于实用。

然而,“子午流注针法”不知出此,反而弃置“独行卫气”这一卫气运行的主体于不顾,放弃了《内经》本来已经初具规模的时间疗法,而是选择了卫气运行中与营气偕行的次要部分,这种舍其主而求其次、舍弃卫气而求营气的方法,使“子午流注针法”又一次违背经旨,偏离了本来当行的正路,此诚“子午流注针法”之最不可思议者!

“子午流注针法”的谬误如此,所以,如果要对之继续进行研究只好退后一步,假设“子午流注针法”所选择的“偕行卫气”为卫气运行的主体,或假设针刺的时间疗法就是应该建立在营气运行的基础之上,并认为这种立论具有合理性,但其繁锁的推算却也叫人望而却步。明代阎明广(约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纪)注《流注指微论》说:“南唐何公,务法上古。”他其实有所不知,“上古”医道最为直朴,即使是按漏水百刻追踪“人气”的方法也有如按图索骥,简捷易行,不似“子午流注”之繁锁冗杂也。如“子午流注”设计出的“纳干法”,其操作方法是:“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人体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云云,如果简便的方法能够取得相同的疗效,繁锁的做法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况且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并未见到有“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疗效有明显优于普通刺法方面的报道。

还需注意,即使是将“子午流注针法”视为建立在营气环流的基础之上,仍然难以自圆其说。子午流注建立“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的基础之上,子午经纬本来指的方位,但《内经》的时间是寓于空间之中,春夏秋冬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故十二地支既可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亦可代表一日之中的十二时辰。大循环按跷导引术提示子午流注的“纳支法”就是让地支直接与脏腑经络配合:“地支配脏腑,是以一天十二地支与脏腑相配,是‘纳支法’的基础之一,以十二时辰代表十二经来取穴。人身气血运行,从中焦开始,上注于肺经,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再流注于肺。这个流注,是从寅时开始,所以十二时便以肺寅大卯相配合。”为便于取穴,《针灸大成》有歌曰: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这是说十二经脉之气在一天十二时辰之中分别流经上述脏腑。寅时在肺、卯时在大肠、辰时在胃、巳时在脾、午时在心……丑时在肝,针刺治疗“以一天的十二时辰为主,不论每一个时辰配合什么天干,也不论时辰所属的阴阳,而仅按着一天中的时辰顺序,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用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通过补母泻子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其说虽辩,但在十二时辰的时间起点上,与《灵》《素》毫无学术渊源。

关于十二时辰与脏腑的配合,虽然《经》无明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营卫二气在每日的夜半子时“大会”于手太阴肺经,也就是说,如果要将时辰与脏腑配合,则流注时间的起点显然应该设立在子时,并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然而,“子午流注针法”却将时辰的起点设在寅时,不知所据云何,如云时间疗法与脏腑配合甚有益于治疗,那么,时间的起点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对此,“子午流注针法”及其传人从来没有过这一方面的交待和说明。

并且,“子午流注针法”的传人似乎很少注意到,无论“纳干法”或“纳支法”在营卫运行的周数上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黄帝内经》所载的营卫之气的运行都是沿着全身经脉的环周运动,而且无论“独行卫气”或“偕行卫气”与营气一样,每日的运行都是五十周次,当然,《内经》的同时或更早的年代,有些医学流派有不同的主张,如《大要》认为卫气运行的环周次数应与二十八宿相应,一日气行二十八周,但无论如何,没有一日仅行一周者,而“子午流注针法”却将营卫的运行设为一日一周,且未提供过任何让人信服的依据和说明,既大有悖于经旨,也不是学术研究应该禀持的严谨态度。

另外,在营气流注应该经过多少条经脉这一问题上,《内经》的回答有三个:《灵枢·经脉》为十二经脉为环周,《灵枢·营气》为加上任督二脉为数二十六脉,《灵枢·五十营》再加上阴阳蹻脉各一,共为二十八脉。营卫之气的运行所对应的是日月经天,遍历二十八宿,《灵枢·脉度》所载经脉长度也以二十八脉为准,所以,营气环周所历的经脉之数应为二十八脉,正如《灵枢·五十营》所云:“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因为只有二十八脉才能与二十八宿之间在数术上形成了天人同构。所以,“子午流注针法”以气行十二经脉为一周,并非最佳选择。

还须注意,二十八脉上应二十八宿是一回事,而经脉之中气血运行的速度和环周的次数则又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经脉的结构形式,后者则是气血运行的快慢缓疾,二者不可相混。太阳每日经天一周,营卫之气则遍历二十八脉五十周次与之相应,古人将营卫的运行设置为五十倍于天数,应该是观察到气血流注必须具有相当的速度,才能形成一定的势能,如果将气血流注设为一日一周则无异于气血的停滞!五十乃天数,非此数则不能“与天地同纪”,尽管《大要》有二十八周的说法,但其与天同步的宗旨却是一致的。然而,“子午流注针法”却将每天营卫流经的次数设为一周,然后将十二经脉依次配入十二时辰,按照“肺寅大卯胃辰宫,……”次第而行,这种做法显然是将经脉的构成和气血的流注混为一谈,并以结构代替流注,其情形就像用解剖去代替生理一样,结果是经气流注的速度仅为生理流速的五十分之一,这样的流速势必导致循环的衰竭。此亦诚“子午流注针法”之最不可思义者!

据《内经》所载的人体生理,由呼吸推动营气运行每日五十周于身,灌注脏腑肢骸等全身组织。据《灵枢·五十营》载:“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人在一天中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营卫气行“凡行八百一十丈”。如果将营卫一天循行五十周次变为一周,对于仰赖气血灌注的全身组织来说,将会受到的严重的损害,对于机体来说,无异于呼吸循环的衰竭和停止。然而,“子午流注针法”似并非没有意识到呼吸与循环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阎明广在注释《流注指微赋》时说道:“流者行也,注者往也。流谓气血之流行也,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如流水走蚁,涓涓不息,不可暂止。”但是,其所设计的营气流注又是一日一周,竟不知这样导致的气机郁滞,血行壅塞,其“涓涓不息”之气流何得而来?其“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的意义又将何在?其说前后矛盾,有如此者!

显然,何氏未得营卫的真解,却强作解人,而倡“接气通经”之说,欲以呼吸之气形成的势能来治疗偏枯一类的病症。《流注指微赋》曰:“接气通经,长天依法。”阎广明注曰:“夫欲取偏枯久者荣卫诸疾,多是愈而复作者,由气不接而经不通流,虽有暂时之快,客气胜真,病当未愈也,当此乃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经脉长短,各有定数立法。手三阳接而九呼,过经四寸;手三阴接而七呼,过经五寸;足之三阳接而一十四呼,过经四寸;足之三阴接而一十二呼,过经五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数,此接气通经,呼吸长短之法也。”呼吸的势能建立在一天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营卫气行五十周于身、推动气行“八百一十丈”之上,如果一天气行仅能环流人体一周,“接气通经”自然失去了势能,其所谓“呼吸长短之法”将无从说起。

在计时的方法上,《灵枢·卫气行》采用铜壶滴漏,而不使用地支十二时法,考其原因应该与漏水百刻便于计数有关。营卫之气日行五十周,如果采用十二时辰计数,则不便于计算和记录,试想气行一周耗时0.24辰(12÷50=0.24),在时辰之下无分秒单位的时代会给人的思想带来怎样的混乱呢!但是,如果改用“刻”来计数,一日“漏水下百刻”,气行一周耗时2刻(100÷50=2),这是一个整数,既易于加减又便于记录,因而“铜壶滴漏法”较之十二时辰更为实用。

当然,“百刻”计数的对象是一日气行五十周,如果一日气行仅为一周,自然就会用到十二时辰了。以此推测,“子午流注针法”的设计者并非不知营卫之行是一日五十周次,将其设为一日一周,显然是有意为之,颇有为图使用便利而不计后果之嫌!指灸导引术提示《黄帝内经》的时间是一种“感受到的存在”,没有我们今天的钟表那样客观精准的意义,古人的时间是日月的起落,昼夜的长短,春秋的交替,而追踪卫气的来去则是直接取法日月的运行、维持与天地的步调一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古人通过观测天象,参考晷影,考校刻漏,并随不同季节进行调整变更的方法,但是,“子午流注针法”却无视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将时间设为一种恒量,使之完全客观化,使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昼夜短长,营卫的流注将如钟表一样的规范和准确,此举取消了对于日月盈亏、气候寒暖等环境因素的参照,使针灸治疗失去了天地阴阳的依凭和互动,结果——从“岐黄医道”看来——会严重影响到针刺的疗效,失去了天人感应的时间疗法亦将变得毫无意义。

作为一种追寻卫气为目的的时间疗法,“子午流注针法”的设计者竟置“独行卫气”这一主体于不顾,改而追寻卫气与营偕行的次要部分,这已大大地违背了经旨,不仅如此,又将营气日行五十周更改为一日一周,更是大谬!但是,就在一日一周于身这个问题上,“子午流注针法”还忽视了十二经脉有长有短这样一个基本因素,犯了一个极为低级的常识性错误!据《灵枢·脉度》载:“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手三阴经较短,手三阳经稍长,足三阳经最长,足三阴经次长。经脉的长短参差不齐,“脉气流经”的时间应当随着经脉的长短而各有不同,此自然之理,无论对于古人今人来说都是一个极易明白的常识性问题,但“子午流注针法”的设计者似乎一点也不明白,其“肺寅大卯胃辰宫……”云云,硬是将十二时辰平均分配于十二经脉之中,这样的设计使得无论经脉的长短如何,气血流经的时间完全相同,显然有悖常理。张景岳在《类经·卷八·经络类》中指出了“子午流注针法”的气行周数与经脉长短方面存在这样一种错误,他说:

“人身经脉之行,始于水下一刻,昼夜五十周于身,总计每日气候凡百刻,则二刻当行一周。故卫气行篇曰∶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五十营篇曰∶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此经脉之常度也。而后世子午流注针灸等书,因水下一刻之纪,遂以寅时定为肺经,以十二时挨配十二经,而为之歌曰∶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继后张世贤、熊宗立复为分时注释,遂致历代相传,用为模范。殊不知纪漏者以寅初一刻为始,而经脉营运之度起于肺经,亦以寅初一刻为纪,故首言水下一刻,而一刻之中,气脉凡半周于身矣,焉得有大肠属卯时、胃属辰时等次也?且如手三阴脉长三尺五寸,足三阳脉长八尺,手少阴、厥阴左右俱止十八穴,足太阳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此其长短多寡,大相悬绝,安得以十二经均配十二时?其失经旨也远矣,观者须知辨察。”

不仅如此,“子午流注针法”介绍的开穴方法亦多杜撰,有“想当然”之嫌疑。本来,“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灵枢·五乱》),四时、五行皆为阴阳之气所化,这一理论体现在十二经脉的五输穴上,就是五输穴所具有的五行属性。

《灵枢·本输》确定了阳经与阴经的五输穴各自具有的五行属性:阳井为金,阴井为木。《难经·六十四难》进行了补充,予以完善:井穴:阴经属木,阳经属金;荥穴:阴经属火,阳经属水;输穴:阴经属土,阳经属木;经穴:阴经属金,阳经属火;合穴:阴经属水,阳经属土。《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火功脉动导引术提示”五输穴的五行生克关系是古人考之天地阴阳,验之穴位性能而确定的,关系到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和临床疗效,所以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是绝对不可以随意变更的,也正是因为五行属性的稳固,才能在脏腑、经脉发生疾病的时候,“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素问·离合真邪论》),通过调五行而和阴阳来发挥其治病的作用。但是,“子午流注”的“纳干法”无视人体阴阳和五行分布的正常状态,其干支推算的方法使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被肆意颠倒。据现行教材说,“子午流注针法”用十天干配十二经,“并根时干配合脏腑阴阳,依照井荥输(原)经合五行相生的顺序开取五输各穴,就是说上法是每日开井穴的方法,而要推算一天中的时干开穴,就要本着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和五输五行相生的顺序开穴,如甲日胆经主气,到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窍阴之后,再按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及五输五行的规律开穴,例如甲戌时下一个阳时,当在乙日丙子时开取小肠经荥穴前谷……。”这样一来,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就变得不再确定了,如胆经的窍阴穴原本属金,但经推算变而为木;小肠的前谷穴原本属水,经推演变而为火。又因为天干之数为十,将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五输穴设为不变项,使其与《难经》相符,而别有所谓“气纳三焦,血归包络”之说。这样的拼凑真能治病乎?对此,明代汪机(1463~1539)就曾批评道:“古今名曰子午流注,盖谓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于经亦有据乎?曰:此皆臆说。《素》《难》不载,不惟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者多矣。”

综上所述,“子午流注针法”的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命的节律与天地同构,卫气的运行与日月同步,因而气血的盛衰有如潮汐,信而可征,只须观察直接取法,并无关乎预测。所以,以干支为基础的五运六气或只宜于推算年运、预测将会发生的流行疾病,并不适宜于推算人体气血的周期和盛衰;从医学史的角度上看,在《灵枢·卫气行》之后,似已没有产生“子午流注针法”的必要;另一方面,子午流注在设计上违反经旨,自相矛盾,甚至存在严重的错误。如将踪迹“人气”变为追寻营气,如变营卫气行之一日五十周次为一周,如无视于经脉的长短而将流注时间平分配在十二个时辰之中,如将时间设为恒量使其完全客观化从而与天地阴阳失去联系,如忽视呼吸与气行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变更五输穴的五行属性,等等。对于这些错误和难解的理论之结,“子午流注针法”的传人们似乎从来并有过正面的回应,而只是一味的赞扬和膜拜,这不是一种对于中医学术应该持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子午流注针法”诸多悖谬的背后应该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结果,宋金时期人们主客一体的原初境域早然丧失殆尽,而子午流注的盛行本身就是时间观念全然客观化的标志,宋徽宗年间(1101~1135)政府组织编撰《政和圣济总录》将“运气”纳入医学体系,朝庭的提倡无疑对子午流注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估计在何若愚《子午流注针赋》之前或同时,医学界已经有了将干支推算与脏腑经脉结合的尝试,数十年来渐成气候和规模。从《子午流注针赋》写作所采用赋体的形式上看,何若愚似非创论者,而更像是一位搜集整理者和歌诀编撰者,盖创论者应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以弘扬其说,而非区区歌诀之小家者比。研究“子午流注针法”会发现其说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思维不够冷静缜密,缺乏学问的涵养和功底,对《内经》之旨不求甚解,这些既突显出了官办学术粗糙的一面,又到颇具“集体创作”的特点;二是脱离实际。古人“参之天地,验之人物,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皇甫谧《甲乙经序》),针灸的时间疗法始终当以天地为参照,以一日之中阳气的多少为参照,宋明医家不出此道,而是闭门造车,一味沉溺于干支推算,使针灸治疗的方法日趋繁锁,尽显宋明理学长于空谈而短于致用的弊病。

学有所宗是中医学术的悠久传统,征之《内》、《难》经典,考之学术渊源,“子午流注针法”当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流,若征之天地阴阳,则又本自弃绝,故其说漫无所归,难以成立,然而,奇怪的是后世的针灸医家大多对此熟视无睹,并且以讹传讹地予以广为流传,我想,除了学问不精的原因之外,崇古意识作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崇古意识,就是将以古人的观点为可信、古人的理论为可靠作为一种价值标准,行之既久,已然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带有极大的惰性,宋金距今数百年,从今天看来,宋金的人物早已成了古人,因而“子午流注针法”不容置疑,既使在今天也被列入继承、发扬之列,而明代以来数百年,能独立思考、敢于置疑“子午流注”的学者似仅有张景岳、汪机数人而已,人数虽少,却是中医学术的脊梁。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1、感觉 “ 深层脉动 ”,治病立竿见影2、导引一穴,可让身体得到 “ 深度调理 ”3、以指为 “ 灸 ”,妙不可言4、什么是 “ 深层脉动 ” 疗法 ?如何操作 ?

明天精彩继续……

敬请添加我的3个微信公众号

第一个是“万物疗法”

  该公众号能够让你迅速掌握各种“简单实用、一看就会、一用就灵”的中医养生理疗小绝招,让你明白宇宙万物,只要用对了,皆为良药

第二个是“潜意识点穴  本公众号主要帮你破译“潜意识”种种神奇奥秘,任何人只要识破“潜意识”的奥妙,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的一帆风顺...... 

第三个是“头版健康”

挂一个专家号只能看一个病人,而一篇好的医疗或养生文章能惠及成千上万的人,“头版健康”所做的就是后者.

如何添加呢?

有2种方法:

1、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图片,其次点按“

识别图中二维码”,最后点击“关注”即可添加。

(“万物疗法”二维码图片)

对于 “ 子午流注针法 ” 的不同看法(图2)

“潜意识点穴”二维码图片

对于 “ 子午流注针法 ” 的不同看法(图2) 

“头版健康”二维码图片

对于 “ 子午流注针法 ” 的不同看法(图2)2、打开手机微信上的二维码扫描,对准以上这张图片,扫一扫,就可关注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