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在《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徐风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做了系统的论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 ,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 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书中还非常形象地以诗的形式表达:“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我曾先后向二个民间老中医学了“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二位老师的方法虽有小小的差异,但基本的操作手法是一致的。这里根据我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自身的反复试针的结果,谈谈对这一针法的一些想法一、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针法的要诀几乎所有学过一些针灸的人都说知道或称自己会运用“烧山火”和“透天凉”这一手法,但据笔者的了解和观察,其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针法。因而出现了有人甚至否定这一针法在临床上有着特殊的作用。有些医生虽也运用这一针法,但对施术后病人是否自觉针下有热感(烧山火)或凉感(透天凉)心中并无把握。二、这一手法的要诀是大道至简有些医生在初使用这一手法时,虽也采用“三进一退”(烧山火)或“三退一进”(透天凉),但却“强度捻转进针或退针”,这种操作手法是不可取的。笔者在与一些针灸师交流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包括一些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针灸师,在刚开始使用“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时,如想当然地(有些书上也是这么写的)用“强度捻转进针或退针”,几乎是不可能成功地达到理想的效果。你自己想一想,病人所要感觉的是“针下有热感”或“针下有凉感”,你却让他(她)“酸、麻、胀、痛”一起到,他还能感觉到什么“热感”和“凉感”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这一手法的要诀就是“提插”。只需最简单的“上下提插”即可。至于你已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手法,尤其是手腕的协调性、连续性和频率的掌握已恰到好处时,采用“适度捻转进针或退针”是可以的,而且患者会更快感觉到“热感”或“凉感”,这就好像是用“空间换时间”。对刚使用“烧山火”和“透天凉”的人来说,一定要用“提插”手法,否则,就算你这次做成了,也不知下一次能否还成。[/SIZE]三、这一手法的关键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烧山火”是指施术后患者自觉针下有热感,此法常用于治疗寒证。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方法是进针后浅层为天部,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故称重按轻提(或曰慢提紧按,前为动作,后为时间的表述)。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热感。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对于初使用这一针法的医师来说,你整个提插的时间要15分钟左右才能让患者产生热感。至于你已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手法后,则5分钟以内也能让患者产生热感,这是后话。“透天凉”的具体操作手法与“烧山火”正好相反。切记,对初使用这一针法的医师来说,一定要达到15分钟左右的操作时间,这也就是我所强调的“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四、这一手法的操作要领是手腕的协调性在运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时,手腕的协调性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决定了你能否做成这一手法,还会影响你的运针时间及疗效。医师需经常练习,以保证操作的连续性和对频率的把握。[/SIZE]五、了解和掌握差异性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穴位,医师当时的状态等因素,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SIZE]六、有关“气至病所”的问题我们使用“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给患者治病。这里也就涉及到了有关“气至病所”的问题。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和对自身的多次反复试针,有如下的体会:1)绝大多数患者都会有明显的“针下有热感”或“针下有凉感”;2)对一部分患者行“烧山火”时,患者的头部、背部和四肢有热感,并微微伴有汗意(个别的四肢无热反应);3)有些患者有“气至病所”的感觉。如曾有一个胃寒患者,我在其足三里行“烧山火”手法,约十分钟,病人诉胃部有热感,自觉舒服很多。至于为何会产生“气至病所”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有以下的几种可能:a)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后,沿经络达其病所;b)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后,引起病所处的共振效应;c)以上二者兼而有之。我在具体施针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所选的穴位,手腕的运针频率有所不同,感到效果很不错(这里就不展开了)。另外,在右手运针前、中、后三个阶段,左手不应闲着,这样会更有利于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此外,我想说明的是,行“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时,患者不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相反,他(她)会感到很舒服顺便说一下,临床上常常有把“烧山火”和“透天凉”组合使用的,如对某些寒症重感冒,可先“烧山火”,再“透天凉”,其道理,我想大家应能理解。
点评:
1 反复提插只能使针下气散气乱,无法达到聚气守气之目的,反而使针感得气得而复失.______少则得,多则失。2、所有的手法都是为了调针下之气,因此只有辨清针下气感,才能施以相应之手法.这也是手法最精妙之处,无法公式化____传穴传法难传心;3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每个人个体差异不同,因此即使连续行针15分钟也未必达到质变,当然也就不可能每一位患者第一次行针或针灸过程中都有烧山火透天凉的感觉.______厚积方能薄发4如果一开始的思路理解偏了,那么会这条路会越走越远,很难再回正路_____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可道,非常道,又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