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瑰宝 > 中医方剂

986 例新安王氏内科含茯苓处方用药规律及数据挖掘研究

作者:147小编   来源:网络   时间:2024-11-19 11:31:00

986 例新安王氏内科含茯苓处方用药规律及数据挖掘研究

张佩文 王键(指导) 郭锦晨 聂多锐 纵艳平 高兵

     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别名妇苓、茯灵、茯菟、云苓等,多于 7~9 月份成熟,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湖北、安徽、福建等地。茯苓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平,无毒,列为上品。其入肺、脾、小肠三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言:“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3]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炎、抗衰老等多方面药理作用[4-5]。本研究收集、整理新安王氏内科《王仲奇医案》《王任之医案》中诊治疾病含有茯苓处方 986 首,利用新安医学数据信息应用平台软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茯苓处方的药物频次、茯苓常用配伍、高频主治病证以及高置信度下的关联规则等,希冀为继承、发扬新安王氏内科学术思想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新安王氏内科《王任之医案》《王仲奇医案》为方源,整理录入二书中全部方剂 2807 首(包括病名及药物组成),并整理相关医案信息。所有中药名以 2015 年版《中国药典》[6]和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7]为依据记载的正名(即目录名称)为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选医案均是新安王氏医家的医案;②医案较完整,方剂包含的信息较全面,组成、炮制方法、制剂各项齐备;③有多次就诊记录者,每次就诊可作为新的处方收录;④医案中的方剂均为单位中药,不含复方。排除标准:①临床症状及方药记录不全者;③以针灸、贴敷等其他外用治法治疗者;④重复收入者。

 1.3   相关方剂信息的检索、整理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对新安王氏内科两本医案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抽取、分类、聚类、数据压缩、数据处理,从医案文献文本信息中抽取和发现高频信息单元,从中收集整理出含有茯苓的处方,以 2015年版《中国药典》和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为依据,规范整理处方中的药物名称,并将包含茯苓的方剂信息录入“新安医学数据信息应用平台”中,设计特征性关联检索策略,以供后期的数据挖掘与信息分析。再通过手工校验进行规范化处理,以规范化后的高频信息单元为评价对象筛选有用信息单元,从海量的王氏内科方剂古籍文献文本信息中抽取和发现知识。 

1.4   数据分析利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其中频数分析法能够直观显示出某种属性出现的频率,同时也能直观的比较各种属性的差别,关联规则挖掘方法采用的则是 Apriori 算法[8]。论文对茯苓直接的配伍关系及与其他信息单元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挖掘,主要包括药物频次统计、疾病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等,以挖掘的关联规则作为评价对象,依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对每一条规则的评价项目给与不同的权重,筛选强规则。

研究结果

2.1 统计分析

2.1.1 方药基本情况   按照既定的录入标准,共录入出2807首新安王氏内科医案文本信息。通过对医案及方剂信息的审查和初步数据分析、整理。在此得出:在方剂药味数组成方面,方剂中组成药物出现频最高的是茯苓,为 986 次,占总方剂数 35.13%。含中药茯苓的方剂 986 首中,出现频数较高的有佩兰、半夏,分别为347 次、318 次,占比各为 12.36%、11.33%。出现频率大于7%的分别有苦杏仁、白术、枳壳、石斛、薏苡仁、白芍。部分结果见表 1。

986 例新安王氏内科含茯苓处方用药规律及数据挖掘研究(图1)

2.1.2 常用药物归经 

    在含茯苓方剂的中药频数表中取出现频率≥5%的中药,列出归经,见表2。含茯 苓的方剂中出现频数较高的中药中,85%归于脾经,58%归于肺经,50%归于胃经,少数归于肝肾经。

986 例新安王氏内科含茯苓处方用药规律及数据挖掘研究(图2)

2.1.3 茯苓的常用配伍 

    设定配伍挖掘大小为 2~3  (即统计 1~2 味药),通过 Microsoft Office 2010文本挖掘分析与茯苓配伍的中药频数,列出频数≥90 的34 味中药或药对,见表 3。结果显示,处方中常用药物组合共34个,其中2味药的组合有29个,3味药的组合5个。其中出现频数≥150 的分别为佩兰(n=347),半夏(n=318),苦杏仁(n=299),白术(n=239),枳壳(n=239),石斛(n=229),薏苡仁(n=212),白芍(n=200),半夏、佩兰(n=183),佩兰、枳壳(n=163),蒺藜(n=153),白  豆蔻(n=152)。最常与茯苓配伍的中药主要为佩兰、半夏、苦杏仁、白术、枳壳、石斛、薏苡仁、白芍、蒺藜、白豆蔻,大部分药物药性为温、平,主要为健脾祛湿、理气化痰之品。 

 2.1.4    含中药茯苓的方剂主治病证频数分析对王氏内科医案中含茯苓的方剂进行频数分析,列出频数≥15 的20个病证,可以得出:王氏《王仲奇医案》《王任之医案》中含茯苓的中药方剂多用于治疗脾胃系、肺系及肝胆系疾病,其中疾病频数最高主治病证为泄泻、痢疾和咳嗽。见表 3。 

986 例新安王氏内科含茯苓处方用药规律及数据挖掘研究(图3)

 2.2 茯苓相关方剂药物关联关系分析

2.2.1  茯苓与其配伍药物关联关系分析采用关联 分析中的 Apriori 算法,在支持度≥10%、置信度=1

986 例新安王氏内科含茯苓处方用药规律及数据挖掘研究(图4)

的条件下开展研究,挖掘茯苓与其配伍药物的关联关 系,部分结果见表 5。最常与茯苓配伍的单味药物为  佩兰、半夏、苦杏仁、白术、枳壳、石斛,最常配伍的药  对为半夏、佩兰,枳壳、佩兰。 

986 例新安王氏内科含茯苓处方用药规律及数据挖掘研究(图5)

2.2.2    与茯苓配伍药物关联性分析 采用关联分析中的 Apriori 算法挖掘与茯苓配伍药物的关联关系,设定条件为支持度≥10%,置信度≥60%,所得出的结果见表 6。在与茯苓配伍药物中,佩兰常配枳壳,半夏常配枳壳,佩兰常配白豆蔻,半夏、枳壳、白豆蔻、神曲和苦杏仁都常与佩兰相配。

986 例新安王氏内科含茯苓处方用药规律及数据挖掘研究(图6)

讨论

     茯苓作为临床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9]。通过本草文献考证,茯苓的描述主  要见于《本草纲目》《本草经集注》《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经解》等。总结其功效,可分为利水消肿和健脾宁心两方面。利水消肿不仅可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还可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本研究中含茯苓方剂主治脾胃系及肺系疾病,在含茯苓的 986 首方剂中,茯苓主要发挥健脾、利水渗湿之功效,用于含痰湿证要素的多种证型,与茯苓相关文献记载相符。 

    表1为含茯苓方剂中出现频次较高的30味中药,其中常与茯苓配伍的佩兰、白术、豆蔻、肉豆蔻、桂  枝、厚朴、陈皮、紫菀、青蒿、藿香、罂粟壳等均属于芳香类中药。明·贾九如[10]在《药品化义》一书中论述了五气所入,认为“芳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分析表 2 常用药物归经,出现频次较高的中药多属于脾、胃、肺三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  明确指出了痰湿与脾、肺关系密切[3]。表 4 中可见茯苓与芳香族药物相配多治疗脾系、肺系疾病。芳香者悦脾、开胃,化浊行气,使郁结的湿浊陈气得以开解,肺为水之上源,治节失司,痰饮自生,香者,气也,多从口鼻 入肺,且药性多温热,其味多辛,辛者发散,一能开胸肺之气,气顺则痰消,一能发人体诸阳,阳盛则阴邪易消,故芳香类药物与脾胃肺的关系亦密切。王氏以芳香药物配伍茯苓治疗痰湿之证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意,体现了其用药轻灵,正邪兼顾的临床用药特色。

      表3茯苓的 20 个常用药物组合中高频配伍药物依次为佩兰、半夏、苦杏仁等,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多用于湿痰寒痰、呕吐反胃、胸脘痞闷等;佩兰具有化湿的功效,常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苦杏仁可降气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在表4中,茯苓配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泄泻、痢疾和咳嗽。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11-12]。《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有脾胃。”[13]痢疾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损及脾胃与大肠;咳嗽的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14-15]。纵向深度分析高频药对“茯苓-佩兰”“茯苓-半夏”“茯苓-苦杏仁”及高频病证“泄泻”“痢疾”“咳嗽”可以发现,半夏、佩兰均味辛,又分别具燥湿健脾化湿之效,与茯苓相配,一则辛甘化阳,奏温脾止泻之功;二则协同增强健脾化湿之力。含茯苓方剂治疗痰湿咳嗽时多配伍苦杏仁,茯苓色白,是西方肺金之象,能培补肺部,肺金得补,水道通调,痰湿得消。肺之痰常因脾之不运,茯苓入脾亦入肺,脾肺同治。苦杏仁味苦甘,《本草经解》言:“苦杏仁,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其苦大于甘,苦者,燥也泄也。”[16]《神农本草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苦杏仁中苦杏仁苷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与茯苓共入肺脾两经,降气化痰治疗痰湿咳嗽。由此可以看出,新安王氏在治疗“泄泻”“痢疾”“咳嗽”等含痰湿要素证时常从肺、脾、胃三脏入手。

     在表 5 中,分析与茯苓配伍的其他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可以看出新安王氏在以茯苓配伍其他祛痰药时,常再根据不同的发病类型和程度选择与理气药相配,例如枳壳、白豆蔻、蒺藜、旋覆花、陈皮等,其药性皆为温性,痰湿为阴邪,有形而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阳始运始散,温药和则饮邪化[17],这与《金匮要略》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相一致。表 6 为与茯苓配伍的其他药物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在支持度≥15%的关联关系中,支持度较高的为半夏→枳壳、半夏→白豆蔻,佩兰→枳壳、佩兰→白豆蔻,不难看出均为治痰与治气并举,发挥茯苓利水亦健脾的作用。同时这与中医治疗痰湿证的理论是一致的,本着“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的原则,宣降肺气以治痰,调理脾胃之气以治痰,在研究茯苓配伍各类理气药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表6可知,在含茯苓方剂中,常配合药物为半 夏、佩兰、枳壳、苦杏仁、白术之属。茯苓味甘、淡,甘者入脾健运脾气,淡则能渗以化痰湿,其性平,无寒热温凉之偏颇,亦能和胃。半夏、佩兰、白术皆入脾胃经,与茯苓相伍一则助其化除痰浊,白术、茯苓有健脾之功,故二则能生发人体正气,脾气得运。茯苓气平入肺,则肺能通调。《本草求真》言:“苦杏仁,既有发散 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温则宣滞行痰。”[18]故茯苓与苦杏仁配伍治疗咳嗽之症,水道得调,肺气得降,且杏仁味苦肺中痰浊得泄,茯苓味甘肺气得补。综上,王氏在治疗疾病时尤 重人体正气的顾护,正邪兼治,泄中有补[19]。

结语

     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关联规则方法对新安王氏 内科医案中含茯苓处方开展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 究,从含茯苓的 986 首处方中分析提炼出了新安王氏临床应用茯苓的常用药物组合及配伍特点。[20]经过处理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和关联规则基础上,从含茯苓的药物高频次组合和所治疾病病证2个角度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展示了在不同支持度条件下新安王氏用药的组合特点,总结了新安王氏对痰湿证的脏腑辨证重点以及各种药物组合在治疗以痰湿为要素的各类疾病的临床特色。本研究以单味药为切入点,结合药物组合、疾病类型,其结果合乎中医理论也更具临床意义,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启示[21]。

编辑 | 李娟

审核 | 郭锦晨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