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是治疗肾病的灵验中医名方,可以改善浮肿,降低蛋白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病专家们试图用肾损伤分子机理,找到中药黄芪及其提取物的“密码”,以此更为精准地治疗急慢性肾损伤;无独有偶,另一种40余年经典方剂也在被重新提炼,中西医专家对化合物成分分析后提炼出了益气培元核心方,成果转化为益气培元方颗粒剂,加快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恢复速度……
近日,仁济医院肾脏科入选“国家队”,成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仁济医院肾脏科教授牟姗表示,在这里,中西医不是简单的西医牵手中医,将是“中医+西医+X”多学科交叉,用西医的现代技术,中医辨证施治、综合调理理念,形成重大疑难肾脏疾病新的诊疗方案,探索中西医融合治疗肾脏疾病的新路。
肾病群体庞大,中成药物研究成果加速转化
慢性肾脏疾病病因复杂,易漏诊、误诊,又称“沉默杀手”。我国是慢性肾脏病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已达10%,约有1.4亿。也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一名慢性肾病的患者。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慢性肾脏病发病率还将呈上升之势。越来越多的尿毒症也降临在年轻人身上。
中西医治疗肾脏病是仁济医院肾脏科的传统,中西医融合方案还在逐步升级。仁济医院倪兆慧教授介绍,肾脏科与胆胰外科、药学部及中医科协作,已实现5项中成药物的研究成果转化。其中,肾八味胶囊、尿石通合剂、桃红消炎颗粒为已成为仁济医院自制中成药剂,在门急诊、病房广泛应用。护肾益气颗粒已获发明专利,正在转化中。
仁济医院肾脏科还聚焦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的基础、临床和交叉创新研究,牵头制定了包括IgA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等多项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对标国际,“中医+西医+X”多学科交叉探索
如何打造让世界认可的中西医融合治疗肾病方案?
一系列“中医+西医+X”多学科交叉的探索正在仁济医院进行中。益气培元方颗粒剂是“中医+西医+X”的最新成果。牟姗介绍,“用质谱技术对临床经典方剂进行了深度分析,发现了一千多种化合物成分,并找到了核心发挥作用的化合物,我们将这些化合物重新提炼,转化为益气培元方颗粒剂,这个中西医融合的药物在仁济医院已经使用一年,效果很好。后续我们将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期待加速走向世界。”
仁济医院肾脏科主任顾乐怡介绍,该团队也在应用超声成像新技术,筛选超声影像新指标,构建损伤预测新模型。当前,该团队还在积极推进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急性肾损伤的评估体系。
薪火相传不是简单叠加,要做真正融合
“中西医要传承,更要创新,医学发展到今天,两者互鉴互补的趋势性也越来越明显。”倪兆慧说,科室老专家张庆怡教授是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是新中国第一批“西医学习中医”学员,仁济医院几代肾脏科专家一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之路上薪火相传。
中医和西医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真的可以结合在一起吗?作为张庆怡教授的关门弟子,牟姗认为,中西医结合汲取了中医药学宏观整体和西医药学微观局部的优势,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做到融合,“将单纯的鸡蛋盖米饭变成一盘蛋炒饭”。
仁济医院已有分子细胞(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培养了一批中西医交叉创新人才。牟姗表示,打通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是要以疾病为抓手,以病程病症为靶点,以辨证论治为诊治基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研究方法,以契合国际标准的循证医学研究为设计理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治疗新模式,突破一个个重大疑难肾脏疾病。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图:受访方供图编辑:唐闻佳责任编辑: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