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一个连“整形外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有些什么不同”都不清楚的求知者;他曾经主动从军区总医院重点科室跳出来,选择了当时并不热门的整形外科;他曾经放弃继续读博的机会,远赴沈阳求学于名师,承受着异乡之苦;从成都,到重庆,再到沈阳,如今他已经是广州军区总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兼全军激光整形中心主任。4次抉择,见证了一位整形外科专家的成长史。
他就是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常务理事兼面部年轻化分会会长—李勤。
因为热爱,毅然放弃了曾经的重点科室
很多人都羡慕李勤的职业,市场大、前景好,就连自己的脸上也看不出岁月的痕迹。可最初他选择整形外科的初衷却并不是因为它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纯粹出之于热爱。
那是20世纪80年代,那个年代整形外科纯属冷门,甚至还没有医美这个说法。
大学毕业后,李勤进入了当地成都军区总医院的重点科室,成了一名肝胆外科医生。
3年的学习和训练,原本应该按部就班的在全军重点学科——肝胆外科发展下去,却在报考研究生时改变了主意,填报了烧伤整形外科。
据李勤本人回忆,当年看到很多烧伤病人在医生的手术刀下,畸形的外貌得到修复,重新融入到社会正常生活的时候,对他的触动真是太大了。大学时期,又亲眼看到一位耳鼻喉科教授所展示的一例“塌鼻变挺鼻”的病例,令他十分动容。
于是,李勤决定报考烧伤整形外科,踏进了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的大门。
在这所烧伤整形专业在国内外都十分出名的院校里,李勤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的资深老专家,也亲眼见证了许多烧伤病人,通过皮瓣移植恢复常貌,重塑对于生活的自信,更加坚定了他的专业信心。
北上沈阳,遇恩师开启整形外科之路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前行的勇气,一个是引路人。
硕士毕业后,原本可以继续在三医大读博,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勤放弃了继续读博的机会,来到了沈阳军区总医院整形外科。
谈到后来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学习经历,李勤首先对笔者提到了一个人——杨果凡教授。用李勤的话来说,恩师杨果凡真正开启了他的整形外科之路。
70年代,烧伤后瘢痕的处理往往是在伤口处植一块皮,因为植的皮很薄,压上去就能成活。同样也是因为植皮的缺陷,手术效果往往像打了一块补丁,虽然比原来的疤痕好看了,突兀的颜色却在提醒着另一种疤痕的存在。
1979年,杨果凡教授在国际上首先发表了“前臂皮瓣”的概念。杨教授通过多年对前臂皮瓣的解剖学研究,解决了游离皮瓣移植血管供血的问题,“补丁”一去不复返。
那个年代,中国医学界原创性的成果并不多,“前臂皮瓣”使得皮瓣移植在技术上实现了大的飞跃,恰逢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杨果凡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前臂皮瓣的临床应用,轰动了欧美国家。所以该皮瓣在国际上也被称做“中国皮瓣”,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在杨果凡教授和高景恒教授的带领下,沈阳的美容整形外科起步较早,国内第一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就出自沈阳,杨果凡教授担任首任主编。
谈起恩师,李勤到现在还是掩饰不住的敬佩和感恩。
路漫漫其修远兮,门外汉的求知路且行且长
虽然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专业,找到了理想的导师,但作为一名纯正的南方人,初到北方就面临着各种不适应,气候太干燥,饮食也不习惯。
好在与之同行的还有另一名同学,两人相互鼓励,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并且在沈阳一待就是5年。
刚到沈阳时,李勤甚至连基本的缝合技术在整形外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之间有什么不同都说不清楚。外科缝合经常是大针大线,缝完以后留下一个“蜈蚣痕”。后来李勤才知道,整形外科讲究的是无张力和无创修复理念,缝合后的伤口疤痕很小。
就这样,李勤从一个几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学习修复重建技术,做皮瓣、手外伤、断指再植……从住院医生做起,连续当了两年负责急诊工作的住院总医师。有时晚上一个急诊电话打来,全科医生总动员,断指再植手术一做就是十多个小时,累得直接躺在了手术室的地板上。
有时候,“家”的温暖就是这样,让你更有力量前行。
回想起以往,李勤也有诸多感慨:“现在有的年轻医生很着急,整形外科的基本功还没练好,一出来就想做美容手术。93年我硕士毕业后做了3年的修复重建手术,直到96年才开始单独做隆鼻手术和双眼皮手术等美容手术。其实,刚开始做美容手术时也很紧张,毕竟面对的是把信任交给你,希望把自己变得更美的正常人。我把以前做的笔记翻了出来,上面记录了上级医生们做相关美容手术的各自特点。我就这么反复地看、反复地揣摩,思考明天的手术我应该怎么怎么做。”
可见,任何一个专家都不是天生的,他们曾经也是个“小医生”。
南下广州,结合南北差异开创新局面
5年的艰苦勤奋学习,李勤得以见证和参与了很多高难度的整形美容手术,也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一些考验基本功的手术,积累了过硬的实践本领。
1998年,李勤南下广州,来到了现在的广州军区总医院。
当时的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刚刚建立才2年时间。因为以往手术实践比较多,李勤所带来的一些理念和技术也很快融进了这个团队。
从北方回到南方,李勤再次感受到了南北的差异。只不过这次是在专业上。
南方患者与北方患者在手术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北方,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脸上长了皱纹,她会要求动刀做除皱手术。而在广州,一个60多岁脸上带着皱纹的老人,你向她介绍除皱手术时,她们往往会要求医生选择非手术的治疗方法。南方的求美者更愿意接受微创的、非手术的除皱方式。
刚好当时科室在国内最早引进了多台国际先进的激光机器,给整形外科医生打开了另一扇门,解决了很多手术刀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血管性或色素性的病灶,以及疤痕和面部年轻化的问题。
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因为激光设备的很多参数是以西方人作为参考的,东方人不一定适合。西方人激光做得再深,皮肤最多发红,而东方人激光治疗一深就会出现色素和瘢痕。尤其是应用当时的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做除皱,形成色沉后半年甚至一年都难以恢复,更不能晒太阳。
经过临床实践,大家认识到了东、西方人种皮肤的差异性,色素沉着是东方人激光治疗前必须充分预估的。
但是,激光作为科室的特色技术,怎样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是李勤不得不认真思考的。
2009年开始,肉毒毒素、玻尿酸相继进入中国,科室开始考虑把激光和注射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广泛开展了面部年轻化微创治疗。近些年来面部年轻化市场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势头,由于科室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早较好,所以,国内外很多的美容产品和激光设备上市前都会在科室进行临床试验研究。
通过这种途径,科室得以及时掌握国际美容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国际产品和设备的特点,使科室的微创综合技术走在了前列。
不辜负每一位患者,承行业之重
仔细算下来,李勤已经从医30余年,扎根整形外科20多年了。无数成功的案例给患者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也让李勤的声誉四处传开来,他似乎比以前更忙了。
就本周来说,三个上午的研究生答辩,其余工作日不是手术,就是会诊或讲课,就如我们当天遇到的情况一样,半个小时的早会时间里,办公室外面已经等了好几拨患者。
星期五一大早飞上海,在接下来一天半的时间里与外国专家有一个面对面的小型交流会;周日飞回广州,又接连主持两场不同主题的学术会议。
李勤自我宽慰:“医生的生活就是5+2,我们同行专家们经常开玩笑说,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的同行平时忙工作并不容易见面,周末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反而时常能碰面。”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李勤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不断强化团队的技术力量建设。作为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面部年轻化分会的会长,他还要承担更多的行业职责和社会责任。
目前协会主要的工作方向,一个是知识普及和技术规范;二是学会与医院合作,举办新技术培训班,形成技术共识。希望在这个相对混乱的医美行业,给患者提供一个正确的医美知识和信息。
李勤简历:李勤,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爱思特医疗美容集团总院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原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常委兼激光美容专委会主任委员、原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学分会常委、原全军整形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整形美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微创与皮肤整形美容分会副会长、中国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副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面部年轻化分会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常务理事。(文 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