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也称脂溢性湿疹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性、炎症性皮肤病。
皮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鳞屑,可伴瘙痒。
该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2% ~ 5%,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可能与糠秕马拉色菌、性激素水平、皮脂水平及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图片来自百度的轻、中度脂溢性皮炎一般首选外用抗真菌药物,
酮康唑洗剂、舍他康唑、卢利康唑是安全和有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外用制剂。
卢利康唑是一种新的外用咪唑类药物,研究证实其对抗马拉色菌最低抑菌浓非常低,且作用比酮康唑更强大。
重度脂溢性皮炎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口服抗真菌药治疗脂溢性皮炎的证据较少,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舍他康唑酮康唑洗剂卢利康唑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
临床观察发现其复发率与药物不良反应均较低。
脂溢性皮炎复发者再次给予吡美莫司治疗仍可达到短期治愈,长期缓解的效果。
少数患者有红斑、瘙痒等不良反应。
世纪初国内医生曾用曲安奈德和益康唑治疗脂溢性皮炎,
有效率分别为95.6%,97.4%,疗效相似,
但曲安奈德是中强效糖皮质激素,不建议长期应用。
0.1% 氯可托龙使用无年龄限制,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且未见发生系统药物不良反应。
烟酰胺:在炎症性疾病中烟酰胺能够调节细胞因子而控制炎症。
透明质酸钠:由于样本量小及单盲性研究,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实。
● 强脉冲光(IPL)
IPL 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报道较少,检索国外文献未获得相关资料。但国内一项研究证实IPL 对油脂分泌,皮肤水分及弹性有治疗作用,但未对炎症区域的马拉色菌计数、密度进行研究、IPL 对马拉色菌有无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
但国内一项研究证实脂溢性皮炎患者采用 NB-UVB 进行治疗,总有效率 91.8%。
部分人有不良反应:皮肤干燥,瘙痒,灼痛感,但均不影响治疗。
● 光动力疗法( PDT)
有效性需更多实验证实。
● 射频( RF)
射频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射频的穿透力较强,加热深度可达真皮下3 ~ 4mm,可能抑制了皮脂腺的过度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