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后,临时安置场所人员居住密度较大,如防范不到位,易引发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肺结核等。
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加强疾病监测和处置,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科学有效防控呼吸道传染病。
一、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一般都有发热、咳嗽和乏力等症状。
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麻疹: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麻疹黏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水痘:全身症状轻微,皮肤黏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痂皮。
风疹:临床特点为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
流脑: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二、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传染源一般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三、易感人群
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有的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或持久免疫力,或者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四、如何预防控制
(一)加强疾病监测和处置
1.建立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体系,做到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如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尽早隔离治疗,尤其对于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群,如症状较重,应尽早使用有针对性的抗病毒/细菌药物。
3.对于出现具备流行病学关联的聚集性病例,应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根据监测、调查信息,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观察,及时发现新病例。
4.出现聚集性疫情后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可能污染来源和范围,对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
5.在疫情暴发时对重点人群,特别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可开展应急接种和(或)预防性服药。
(二)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
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如通风条件受限可使用机械通风,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2.搞好居住地的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3.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和处理可疑污染物后等,要用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乙醇成分的免洗洗手液;避免用手接触口鼻及眼睛;
4.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良好心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6.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佩戴口罩及时就医;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7.出现发热、咳嗽后,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8.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加大自身防护,积极接种疫苗。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河北日报记者刘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