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韩利明 上海报道 根据《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是世界骨质疏松第一大国,全球2亿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我国独占近一半。但是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也不是什么大病。事实上并非如此,骨质疏松症发病年龄正在逐渐降低,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且非常容易引起跌倒、骨折,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强健的骨骼是支撑生命健康的核心,而骨质疏松则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核心的稳固性,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新华网曾发文将骨骼比作银行并指出,“30岁左右是我们的资产顶峰,50岁以后则会断崖式下降。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接近1/51。如果不早早地在银行里存足够的钱,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的‘负债’则会更多,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养老金’。”
据了解,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在此背景下,社会公众加强骨质疏松防治意识势在必行,预防骨质疏松症更需要从早做起!健康的骨骼是体态之美的基石,岁月前行,骨骼也在悄然迈向衰老。然而,强健骨骼始终应是我们不屈年华的态度。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骼是活的组织,不断地新陈代谢,旧的骨质被吸收,由新组成的骨质所代替。如果这个过程吸收的过多或过快,便会出现骨质疏松症。随着年龄的老化,尤其是女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具有成骨功能的成骨细胞功能不断退化,而具有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持续吸收,逐渐导致骨骼强度下降,出现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高、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疼痛、行动不便,造成骨折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老年朋友的幸福生活。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发布的数据,全球超过50岁的人群中,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因骨质疏松引发脆性骨折。2018年公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32%。年龄超过50岁的女性;母系亲属有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病史;低体重;长期卧床;酗酒;吸烟;缺乏运动;过早绝经;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关节炎慢性疼痛等人群应高度关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生理上的衰老过程,发生和发展均是一个缓慢过程。当出现身体不适症状时往往已有较长病程,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早期多数人无不适症状,容易忽视骨骼保健,当这种静悄悄蚕食骨骼健康的潜伏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最终演变成为危害健康的“杀手”之一。既然如此,老年朋友难道只能自怨自艾,束手待毙呢?其实不然,骨质疏松症并非人体自然老化的必然过程,它也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如何防治?“治病先防病”,因此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预防骨质疏松。高钙饮食、增加晒太阳、适量运动、绝经期开始适量补充雌激素等均是非常实用的好办法。首先应重视科学“补钙”,青春期预防缺钙,60岁以上老人每日摄入钙量为1500mg(我国推荐800mg),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含钙量多的海产品和蔬菜,改善饮食结构,做到荤素搭配、不挑食、终生足够的钙摄入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其次,足够的阳光照射可促使皮肤下的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2,它可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促进成骨;因此老年人坚持户外活动,晒太阳,有助于合成体内所需的维生素D;与此同时,适量的运动可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促进骨代谢,维护和提高骨密度,延缓骨量丢失;此外,运动可提高集体性激素水平,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当然,老年人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不超过本人耐受力的原则。老年人及骨质疏松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因运动过度而发生骨折或引发其他疾病;比如每天散步半小时,跳半小时广场舞、打一套太极拳等。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及咖啡的摄入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女性吸烟可使妇女绝经期提前,加速雌激素灭活和分解,抑制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酗酒可导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质从尿丢失。
如果出现了慢性疼痛等骨质疏松症的等早期症状,也不用着急,应前往医院,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诸如活性维生素D,钙、雌激素、双膦酸盐、降钙素等药物进行系统治疗,改善相关症状,提高骨密度。
对于明确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朋友,要有明确的认识,就是“老年人骨头脆,骨头松,老年人最怕摔”,要重视生活起居,日常活动要讲究一个“稳”字,无论坐卧行走,均要强调“稳、慢”。避免滑倒或摔倒,居家特别是洗手间、客厅,要有防滑意识。
最后,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豁达的心胸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神经反应的灵敏性,改善平衡,减少骨折的发生。
“骨”舞人生,永葆风骨,应是激励我们不向岁月低头,砥砺前行的誓言。
指导专家:徐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临床专业方向:骨科创伤修复临床治疗,擅长复杂关节内骨折,骨不连,足踝疾病诊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与手术治疗,骨质疏松及退行性关节病的诊疗。
研究方向:骨科大数据收集与分析,股骨头坏死专病数据库建设,骨稳态与微生态之间相互作用,骨组织工程、肿瘤代谢相关,骨康复仪器研发等。主要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转化项目,上海市青年医师培养计划;在研项目1项,总科研经费220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2篇,其中SCI收录9篇,专利3项。
公益科普支持: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