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 主页 > 外科健康 > 肛肠外科

便秘

作者:essmw   来源:   时间:2024-01-20 06:33:00

概述

便秘是消化系统的一个常见症状。便秘人群发病率3%~21%,美国便秘人群发病率2%~28%,每年便秘发生约为400万人以上,便秘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65岁以上便秘的发生率为30%~40%,约有200~300万人常年服用泻剂,全国泻剂的年消耗约4亿美元。北京等六市825位60岁以上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便秘总患病率为11.5%,其中城市人群10.9%,农村12.3%,北京17.5%,南方7.0%,女性12.2%,男性10.5%。正常人排便习惯由2~3天一次,到每日2~3次,但粪便并不干燥坚硬,如果较原来排便习惯有较明显延迟,粪便坚硬且不易排出,即可称为便秘。

胃肠道无器质性病变而发生便秘者,称为功能性便秘或原发性便秘。若有器质性病变,称为器质性或继发性便秘。因为结肠、直肠平滑肌收缩无力呈弛缓状态而发生的便秘,称为弛缓性便秘。若由平滑肌痉挛而发生的便秘,称为痉挛性便秘。若粪便滞留在结肠,称结肠便秘,若滞留在直肠,称直肠便秘。根据便秘发生原因将其分为三型: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

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吸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部分排出体外。食物在胃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除与食物性质、量有关外,也有个体差异。以玉米面食品观察在人胃肠道内存留时间平均21.2小时,完全排尽为36.4小时。

结肠有吸收水分及电解质、推动食物运动及贮存功能。每天进入结肠的食糜约500~1000ml,而排出体外水分80~100ml。

直肠在通常情况下呈空虚状态,当粪便进入直肠后,兴奋直肠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到脊髓的排便中枢,由此中枢向中枢神经发出冲动,使人感到便意。同时通过排便中枢反射再通过传出神经而引起排便动作,后经一系列神经肌肉的协同动作,将粪便排出体外。肛门内、外括约肌为随意肌,可有意识地控制,使其收缩、舒张。如所处环境不适宜排便,可控制粪便排出,持续几分钟则排便反射自动消失,直到下一次推动运动再次出现,排便反射也重新出现。

正常排便需有几个条件:①饮食量及纤维适量,有足够水入量;②胃肠道无梗阻,消化、吸收、蠕动正常;③有正常的排便反射,腹肌及膈肌有足够的力量协助排便动作。

如果上述条件一条或几条发生障碍,就会出现便秘。

病因思考

一、药物引起的便秘

1.镇痛药、麻醉药

2.制酸药(铝抗酸剂)

3.抗胆碱药

4.利尿药

5.钡剂、铁剂

6.肌肉松弛剂解痉药及其他

(1)铅中毒

(2)阿片类

(3)抗抑郁剂

(4)抗帕金森症药物

(5)抗组胺药

二、代谢性及内分泌疾病

(一)代谢性疾病

1.糖尿病酸中毒

2.卟啉病

3.尿毒症

4.低钾血症

5.其他 原发性或继发性脱水,老年或营养障碍,妊娠。

(二)内分泌疾病

1.脑垂体功能低下症

2.甲状腺功能低下

3.高钙血症

4.肠源性胰高糖素症

5.其他 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三、神经性便秘

1.结肠神经肌肉病变 假性肠梗阻:Chagas病、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纤维。

2.末梢神经异常 骨盆神经切除。

3.脊髓异常 马尾神经瘤、腰及骶髓损伤、脊髓痨、多发性硬化症。

4.脑异常 帕金森病、脑肿瘤、脑血管障碍。

四、由肠管异常引起的病变

(一)结肠异常

1.梗阻(肠道肿物及肠道外压性肿物引起的盆腔狭窄和梗阻)管外性(肿瘤、疝等)或管内性(肿瘤、狭窄)。

2.粘膜异常 溃疡性结肠炎。

3.肌性异常 过敏性结肠炎。

(二)直肠癌

(三)肛门病变(直肠肛门)

1.机械性狭窄

2.其他 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综合征、肛裂、肛瘘、直肠粘膜内脱垂、内痔、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盆底疝等。

五、遗传性神经或肌肉性疾病

六、功能性便秘

1.食物中纤维太少、食量太少、活动太少。

2.工作紧张忽视便意,或工作环境改变。

3.精神及心理障碍。

诊断思路

便秘的诊断多采用罗马Ⅱ标准。即具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①>1/4的时间有排便费力;②>1/4的时间有粪便呈圆块或硬结;③>1/4的时间有排便不尽感;④>1/4的时间有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⑤>1/4的时间排便时需要用力协助;⑥>1/4的时间每周排便<3次。不存在稀便,也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1.在鉴别便秘之前,首先要诊断是否为便秘。

2.从时间上,时间较久的便秘,多考虑为慢性习惯、良性功能性便秘。急性便秘则考虑小肠肿瘤、肠狭窄和肠扭转。

3.便秘伴呕吐,很少为良性便秘。

4.大便形状改变,有粗细逐渐减少病史,尤其是患者体重减轻者,多表明有结肠癌。

5.中老年近期发生便秘,而且进行性加重时,应考虑结肠癌的可能。

6.便秘反复加重及缓解,可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7.便秘伴剧烈腹痛,多见于肠梗阻、肠套叠、铅中毒、血卟啉病、急性腹膜炎等。

8.便秘伴明显腹胀,多见于肠梗阻、顽固性便秘。

9.便秘伴有贫血,多见于结肠癌、肠套叠。

10.便秘伴腹水,要考虑结肠癌,如绝经后妇女有助于卵巢或子宫癌的诊断。

11.上腹膨隆,可见胃型及胃蠕动波,有振水音,考虑幽门梗阻。腹部见到肠型及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肠麻痹肠鸣音消失),考虑肠梗阻。

12.对便秘进行肛门指诊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对肛门狭窄、内痔、肛裂、直肠癌的诊断。

便秘诊断程序流程图

便秘(图1)

摘自:中华医学会首届便秘专题研讨会

13.X线检查、X线钡餐、上消化道造影(疑肠梗阻禁忌)、钡剂灌肠X线检查、纤维内镜检查有利于便秘的病因诊断。

14.注意大便有无肉眼血液及大便潜血检查。

病史中是否经常服用抗胆碱能药物、鸦片制剂、泻剂,有无手术史,对诊断有帮助。注意有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因高血钙亦可使结肠应激能力减退而便秘。

胃肠通过时测定可大概了解肠道功能改变的部位;气囊法或灌注法肛门直肠测压、盆底肌电图、排便造影、测定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功能,以了解便秘是否与括约肌功能改变有关。排便造影方法:硫酸钡加入等量小麦粉或土豆粉,加热水拌成糊状,冷却后注入直肠。患者做在特制的便坐上,X线机下拍摄静坐时、用力排便时、便后收缩肛门时的3张X线片,观察直肠肛门管充钡和直肠粘膜相,通过判断肛门直肠角(ARA)和会阴下降角(D)的变化(ARA和D与正常值比较),可以协助诊断有关疾病。如直肠前突、盆底松弛(会阴下降症候群)、耻骨直肠肌肥厚(耻骨直肠肌痉挛症候群)、直肠全层内套叠、直肠粘膜内脱垂以及后壁阴道癌等。

急诊处理

便秘有害于健康,所以必须积极给予处理。

一、功能性便秘

(一)饮食治疗

增加粗纤维食物,补充水分。

(二)定期排便

养成定期排便习惯,调节胃-结肠反射、结肠-结肠反射、直肠括约肌反射、起立反射。排便时精神集中,不看报、不看小说、不聊天,最好是蹲坑,按时排便,加强身体锻炼、增加活动量。

(三)药物治疗

1.润滑性通便

(1)甘油灌肠剂(开塞露):含甘油、纯化水。每支110ml。成人插入6~10cm。将注入管缓慢拔出,然后用棉球按住肛门,通常5~15分钟可以排便。常用量,清洁灌肠一次110ml,重复2~3次。便秘一次60ml。不主张长期使用开塞露,局部刺激有可能造成损伤,且使排便反射阈值改变,最好是建立正常排便规律。

(2)液状石蜡:用于年老体弱,孕妇、高血压、动脉瘤患者,每次15~30ml,睡前服。

2.膨松剂(麦麸、欧车前)为符合结肠生理的缓泻剂,多饮水,增加液体促进排便。糠麸:1杯/天,软化大便,缩短大便通过时间,增加胃肠道动力。

3.渗透性通便剂(福松、杜秘克)

(1)乳果糖:15~30ml,2~4次/天,不可吸收糖,提高胃肠道渗透压,加速排便。

(2)山梨醇:15~30ml,2~4次/天。

(3)福松(聚乙二醇4000,PEG4000):该药增加局部渗透压,通过氢链与水分子的结合固定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软化大便,恢复粪便的体积和重量,引起便意,从而促进粪便推进和排出。适合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病人。

福松给药方法,每次10g,每日2次,分别在早晚餐后服用,治疗后排便次数逐日增加,治疗一周后接近每日排便一次。

4.中药

(1)何首乌20克、肉苁蓉20克、麻仁15克、大黄10克、积实10克、厚朴10克、甘草6克。如上方不明显时上方加元明粉5克、牵牛子5克。

(2)新清宁:口服每次4~5片(1.2~1.5g)每晚一次,不宜久服。

(3)麻仁润肠丸:每次一丸,每晚服1次。

(4)牛黄解毒丸(片):每次一丸,每晚服1次。每次1~2片,每日2次。

(5)蕃泻叶:每次3~4克,睡前茶饮。

5.金双歧 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6.酚酞 口服每次0.1~0.2g,睡前服。

7.硫酸镁 口服每次5g(50%硫酸镁10ml),用50ml温开水溶解后服用。

8.刺激剂

(1)比沙可啶(bisacodyl):本品为接触性缓泻剂,直接作用于结肠粘膜,刺激其感觉神经末梢,引起肠反射性蠕动增强而导致排便。口服成人每次5~10mg,每日1次。直肠给药1次5mg,每日1次。

注意:急腹症、阑尾炎、胃肠出血及肠梗阻等患者禁用。服药时不可嚼碎,服药前后1小时不服牛奶或抗酸剂。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复方多库酯钠(compound docasate sodium):每粒含多库酯钠60mg,丹蒽醌25mg。口服每次1~2粒,每日一次,3天后根据患者情况减量,每日维持剂量1粒,腹痛勿用。

9.改变服泻药或通便药物方法,改突击服药为经常服药。有的人几天不排便,才服通便药而且用量较大,病人不仅排便,而且排稀水便,由便秘变腹泻。停用通便药,结果几天又无大便再次吃药,周而复始,病人很不适。建议每天或隔日少吃些通便药,使其经常保持通便。

(四)精神疗法及调节神经药物

1.暗示疗法 用维生素等作为暗示药,往往比较明显。

2.精神安定药 安定、氯丙嗪、利眠宁、谷维素、苯巴比妥等。

3.副交感神经调节药 阿托品、普鲁苯辛、解痉灵等。

(五)注射硬化疗法

消痔灵注射液加等量0.5%利多卡因,肛门镜下在直肠前壁病灶及其周围的粘膜下层行数条柱状注射,注射总量15~30ml。也可加用5~10ml药液从肛门前皮肤进针,在直肠前壁及阴道后壁之间组织呈柱状注射。通过无菌性硬化作用启动纤维化,局部组织增厚,加强对排便时的抗力。

用于直肠前突、盆底松弛,也可用于直肠全层内套叠。

(六)提肛运动训练(增强肛门会阴肌收缩力)

坐位、卧位,加强吸气上提收缩肛门(1分钟5~10次),每次运动10~15分钟,一日数次。

(七)电针疗法

肛门会阴部前后左右用4根针下刺人肌层,电针仪引起电针反复摆动,1次15分钟,1日2次,增强盆底肌收缩力。

(八)水疗法

洗肠,清理肠道。操作时注意水的温度和压力,按常规操作。

(九)生物反馈治疗

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先用仪器了解肠运动规律,利用生物反馈以训练肠道运动,使肠道运动不协调变协调,达到治疗便秘目的。

二、器质性便秘

(一)粪便嵌顿

手法解除嵌顿

(二)灌肠治疗

先进行清洁洗肠,追踪观察及时发现器质性病变。

(三)药物治疗

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四)手术治疗

如器质性肠梗阻、肠肿瘤、先天性巨结肠给予手术治疗。后阴道癌者,轻者保守治疗,如润肠通便、增强提肛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重症患者需切除直肠陷窝消除疝囊。如盆底过于松弛可做盆侧腹膜折叠缝于直肠前壁,加固盆底。

(赵志鹏 刘凤奎)

参考文献

1.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69-275

2.章天予.便秘.见:陈敏章.中华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56-258

3.张树基.便秘.见:郑芝田.胃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51

4.陈朝文,杨新庆.便秘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刊,2003,10:28-30

5.韩平,王梅.排便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临床医生, 2003,10:20-24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