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贫血”大家并不陌生,不少人的贫血是因为营养吸收问题导致的,然而说到“再生障碍性贫血”估计很多人都不清楚。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这类患者会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出血等症状,并且由于白细胞减少,很容易发生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造成死亡,因此,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生原因十分重要,只有明确原因,才可以针对性的预防及对症治疗。
那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诱发因素都有哪些呢?
1、遗传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果父母中其中一位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孩子会获得家族易感基因,虽然并不一定会导致孩子发病,但这类孩子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几率比其他人明显要更高。
2、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许多人由于职业的原因,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化学物质,其中有一些化学物质是有毒性的,尤其是苯与苯的衍生物,这些化学毒素进入人体组织后,可发生骨髓抑制,从而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几率。
3、电离辐射
长期过量的放射线照射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如X线、γ线等射线,可直接穿过或进入细胞,对造血干细胞造成破坏,或是损害骨髓微环境,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大家在生活中应尽量减少接触放射线,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则应做好防护措施。
4、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
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身体摄入更多的有害物质,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风险,比如大量饮用咖啡、浓茶,可影响铁元素的吸收,并且其中的多酚类物质可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诱发贫血。
此外,长期吸烟,或是经常吃加工类制品、方便食品、油炸食品,均可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几率。还有一些人经常熬夜,也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5、免疫功能异常
人体只有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才可以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预防疾病的发生。
但一旦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就容易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患有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人群再容易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6、药物
这是比较常见的发病因素。容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主要包括氯霉素类抗生素、解毒镇痛抗炎药、磺胺类药物、抗精神失常和焦虑药物、抗肿瘤化疗药等等,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7、造血环境异常
人体造血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造血环境异常,如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受损,可影响血细胞的生成,引起贫血。此外造血干细胞减少或出现缺陷,也可引起该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大家在生活中应远离上述不良因素,这样才可以减少其发病风险。
此外,生活中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或是有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的,要警惕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