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普|生活水平提高后,营养丰富,为何还会得缺血性贫血?
一、生活中贫血问题普遍存在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物质条件日益丰富,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充裕,但贫血这一健康问题却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缺血性贫血。那么,为什么在生活如此优越的今天,我们仍然会面临缺血性贫血的困扰呢?缺血性贫血的成因有哪些呢、与生活水平提高有什么关系吗,哪些人群是高发人群呢,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呢?
二、什么是缺血性贫血,成因是什么?
缺血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也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降低,血红蛋白减少,从而无法满足人体正常的氧需求。这种贫血的主要成因是铁元素的缺乏,导致红细胞无法充分合成血红蛋白,进而引起红细胞功能受损。
具体来说,缺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铁元素摄入不足:尽管我们摄入了足够的食物,但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或偏食等原因,我们可能并没有摄入足够的铁元素。
铁元素吸收障碍:有些人可能患有影响铁元素吸收的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慢性疾病等,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吸收铁元素。
铁元素丢失过多:一些疾病或手术可能导致体内铁元素的过度流失,如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等。
三、生活水平提高与缺血性贫血存在哪些关系?
虽然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完全避免健康问题。相反,生活水平提高可能带来一些新的健康问题,缺血性贫血就是其中之一。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是生活水平提高与缺血性贫血之间存在的关系: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现代人更偏好于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品,这些食品往往缺乏铁等必要的营养素。同时,为了追求口感和方便性,我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加工食品,而这些食品中的营养素往往不如天然食品丰富。
其次,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慢性疾病的增多。一些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肾脏疾病等可能影响身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缺血性贫血。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现代人的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最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能影响身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例如,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对铁的正常代谢。
四、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是缺血性贫血?
要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缺血性贫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首先,关注自己的身体症状。缺血性贫血的典型症状包括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等。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出现这些症状,那么就需要警惕是否患有贫血。
其次,通过化验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自己的病情。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是诊断缺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此外,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的检测也有助于确诊缺铁性贫血。
最后,对于一些复杂的贫血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肝脏、脾脏等器官的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引起贫血的其他原因。
五、缺血性贫血常见的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缺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身体虚弱与易疲劳:患者会明显感到身体虚弱,容易疲劳,这是因为红细胞减少,导致氧气输送能力下降,身体各部位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
脸色苍白:由于血红蛋白减少,皮肤黏膜的颜色会变得苍白,尤其是面部、口唇、指甲等部位。
心血管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心悸、心动过速、心脏杂音等症状。严重贫血时,甚至可能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问题。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严重者可能出现神志模糊,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六、缺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与预防措施
缺血性贫血并非随机发生,它有一些特定的高发人群,针对这些人群,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婴幼儿与青少年:对于这类人群,家长应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类、肉类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女性:女性在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经期对铁元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因此,女性在这些时期应特别注意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桂圆、红糖、红枣、动物内脏等。
慢性失血者:对于存在慢性失血情况的人群(如肛肠出血、消化道溃疡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定期检查血常规,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贫血。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吸烟等)、加强身体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及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贫血问题。对于已经确诊的缺血性贫血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铁剂、输血治疗等,以改善贫血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丰富的食物,但缺血性贫血依然是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了解缺血性贫血的成因、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免受贫血的困扰。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结构是预防贫血等健康问题的基础。
作者: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血液内科主治医师 胡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