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早春时节,气温忽高忽低,极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大幅波动,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或复发。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做到早认识、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 春季易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
据临床医学统计资料表明,5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早春。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易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增加,引起血压急剧上升,血压升高会使血管内壁的剪切力增加,动脉粥样斑块脱落,随之引起头部、心脏等部位缺血缺氧,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很容易诱发心肌梗塞、脑中风等疾病。
●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
心血管疾病:
1、胸闷、胸痛:表现为胸部的压迫感或紧缩感,好像有石块压住胸口或卡住脖子。
2、心悸:表现为心慌,自己感觉到心脏跳动,主要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
3、呼吸困难:心脏功能受损后,可出现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为体力不如从前,气短,感觉空气不足,甚至需要坐着呼吸才能好转。
4、双下肢水肿:双侧的脚踝会出现水肿,用手指按压脚踝处会出现明显凹陷,提示出现心力衰竭的可能。
脑血管疾病:
1、意识障碍: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出现反应迟缓、昏迷等表现。
2、运动障碍:常见的运动障碍包括双侧或者单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运动不灵活、站立不稳等,甚至会瘫痪在床。
3、感觉障碍: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如痛觉缺失,表现为用尖锐的物体刺皮肤时,感觉不到疼痛。
4、视物模糊:出现突然看不清周围的物体,视力下降,甚至会失明。
5、语言障碍:吐词不清,说话不利索,不能像往常一样进行交流,严重者甚至无法说话。
6、头痛:剧烈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现象。
●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措施●1、注意防寒保暖。俗话说“春捂秋冻”,平时居室温度应保持在15~18℃左右,低温可造成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同时天气不好时尽量少出门,防止呼吸道感染和因气温变化引起的血压波动。如果需要出门,要注意保暖,减少血管受到冷空气的刺激。
2、保持饮食合理。原则上饮食以清单的粗粮、蔬菜为主,应做到低油、低盐、低脂、低糖。研究表明,卷心菜、花椰菜类能够有效降低中风的风险,多食用豆制品,鱼类等,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血液的稠黏度,防止脑动脉血栓形成。
3、坚持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免疫力,春天气温升高,有利于户外锻炼,但锻炼一定要适度、恰当。若在锻炼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无力、气短等症状,要立即停止运动,以免出现脑供血不足。
4、保持情绪乐观。生气,焦虑、忧郁、悲观等负面情绪,会引起血压的波动,使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
5、治疗原发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降压药,使血压保持在较理想的水平。
来源:武汉残联
监制:刘幸海责编:寇荣编辑:冯丽晨、马思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