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日,凤凰网前总编辑、IT界精英吴征在游泳时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年仅39岁。此前,37岁的腾讯女性频道主编于石泓,59岁的北京江民科技创始人王江民,艺术家高秀敏、马季、侯耀文、古月等也都是心脏性猝死的受害者。专家强调指出:“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直接导致了心脏性猝死频发。而眼下正处夏秋之交,炎热高温的天气不利于休息,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心梗和心衰患者最常见
专家介绍说,所谓猝死,是指以意识丧失为先导的意外性自然死亡,多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占90%以上。其发病非常快速,之前24小时没有预兆,具有不可预测性。在美国,每年有45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平均每80秒就有1例。而在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有55万人。
大多数猝死发生在心脏病患者中,其中80%为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心梗后和心衰的患者。究其直接致死原因,88%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心肌无序抽搐,心室无法有效泵出血液到动脉和外周循环系统,造成身体缺氧,除非给予电击治疗使它恢复为窦性心律,否则几秒钟内患者就会失去知觉,数分钟内死亡。
已有的统计显示,有过心梗的患者猝死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6倍,75%的心脏性猝死患者都有心肌梗死的病史。除此之外,猝死也可由其他心脏原因引起,包括心肌病、心肌炎、离子通道疾病等。此外,心衰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更是比常人高6-9倍。
发生猝死一般都有基础疾病在先,在此基础上的诱发因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等。诸多青壮年被心脏性猝死“击垮”,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喝酒、抽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而不自知,这些疾病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孕育冠心病的温床。
专家分析说,由于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无明显的心绞痛等症状,再加上年轻人大多不重视身体,因此这一“定时炸弹”不容易被发现。若遇到压力、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就会造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主要是心室颤动),导致猝死。即使没有冠状动脉硬化,长期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不能及时释放压力,不能有效节制情绪变化,易大喜大怒大悲,同样会引起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脏性猝死。
抢救黄金时间仅为7-10分钟
“发生猝死的有效营救时间非常短暂,仅为7-10分钟。然而,八成心脏骤停发生时无旁人在场,即便被发现,也很难在7-10分钟内给予有效治疗。即使在紧急救护系统非常完善、可早期给予除颤治疗的地区,如美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仍很低,仅为5%,我国不到1%。”专家介绍说,由于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由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跳骤停引起的,因此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电除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专家强调说,在国外,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均备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并对民众进行除颤方法的培训。但体外除颤仪体积大而笨重,因此对于高危患者,最好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就是植入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它能在几秒钟内识别病人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并自动放电除颤,帮助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减少猝死的发生。
现下,很少有高危患者的家属主动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为抢救争取时间赢得机会。专家建议,一旦出现疑似症状,首先应在患者心前区捶击,并不间断地进行心外按压,直至病人醒来或专业人员到达,送到医院进行急救。
(责任编辑:林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