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猝死,人们常感觉是悄无声息、突然发生的,但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每年50万左右的心脏猝死案例中,八成以上都是心律失常所致。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心跳过快、心跳过缓及心律不齐均属心律失常。
心跳大于100次/分钟是心动过速,小于60次/分钟是心动过缓。轻度心律失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心律失常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由于老年人心脏和机体其他器官出现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高。心律失常大体上可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停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早搏,各种心动过速,扑动及颤动等。
老年人的心律失常往往是多种病因所致,器质性原因较多,功能性原因极少。虽有些心律失常是良性无害的,但由于心跳不规律,使心脏不能正常的泵血,可以影响老年人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反过来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有些长期房颤的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果栓子掉了随着血流行走,很容易引起栓子的堵塞,导致心梗、脑梗甚至猝死。而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因为心跳慢,也易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西医心律失常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取得很大的进展,比如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但对技术设备要求高,且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治疗心律失常的西药包括钠、钾、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几类,但这些药物往往疗效不佳且都有促心律失常、损害心功能的副作用,甚至增加死亡率,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更是没有任何西药。
面对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河北以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病科)主任贾振华教授及其医疗团队,在学术带头人吴以岭院士带领下,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对两千多年来中医学防治心血管疾病理论与用药经验的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首次系统构建中医脉络学说,形成了以中医脉络学说指导心血管重大疾病治疗的科室优势特色。在心律失常的治疗研究方面,他们提出了“络虚不荣”为其发病机制的新观点,确立了“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治法,制定出“整合调节—心律失常干预”新策略,开辟了从“抗律”到“调律”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径,开发出治疗心律失常的国家准字号中药新药。由国内36家三甲医院联合完成的国际上最权威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该中药对室性早搏疗效优于西药慢心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心律平相当,对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可平均提高患者心率7.15次/分钟,特别是心率越慢的病人效果越好,一些需要安装起搏器的患者不用安装起搏器就可以正常的生活。也就是说通络中药既治“快”、又治“慢”,这样一个“快慢兼治”的整合调节优势,可以明显改善病人心慌、气短、失眠、乏力等心律失常症状。同时研究还发现通络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没有心脏不良反应,没有导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为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
长期缺乏运动或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的人群,所有患心脏疾病的人群都是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应尽可能避免吸烟、大量饮酒、常喝浓茶或咖啡、过度疲劳或严重失眠等。
特别提示:
心律失常患者切勿擅自减药、停药。有些老年患者认为凡是药都有毒,服用后症状减轻就会擅自减量或停药。其实,对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是否要减药或停药一定要征求医生的建议。如果擅自停药,很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症状再次发作,严重的话还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危及性命安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