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慢性肾病患者觉得自己不疼不痒不肿,肾病就不会找上自己,体检报告一出傻了眼——血肌酐已经飙到1600,治疗很棘手!
不是说“肾病都会全身浮肿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位肾内科医生曾经接诊过一位40岁的患者,对方没有体检习惯,一次偶然体检发现血肌酐到了1600,但他自己没什么感觉,只觉得“有点恶心,有点胃肠道的症状”,体检报告一出就被“扣下”送到肾内科。经过检查,这名患者已经是肾衰、尿毒症,并且是慢性、不可挽回的状态,必须要透析。“这样一个年轻的病人,家里的经济支柱就这么倒下了,非常可惜。”
“肾脏病分成很多不同情况。”肾内科医生解释,有的肾脏病,比如肾病综合征,有大量蛋白尿的患者会表现为“突然肿起来”,或逐渐发现腿肿亦或脸肿。“或者自己没感觉但别人发现‘脸怎么大了一圈’,‘眼皮子肿了’,而这时其实已经到了肾病较严重的阶段。”
事实上,能通过“脚肿”“尿中有泡沫”等明显症状发现肾脏病的患者只占小部分,还有相当多的患者早期症状很不明显,比如高磷血症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易被忽视,但血磷升高有多种危害,会加速肾功能衰竭,最终导致肾功能完全丧失,是我国慢性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另外,早期糖尿病肾病几乎没有症状,仅表现为尿的微量白蛋白增多。从分期的角度来看,慢性肾脏病一般分为五期,从一期到五期,第四、第五期可能有症状了,而一期到三期往往是没症状的,治疗的重点应该是一期到三期。
“不要盲目相信‘症状’和‘感觉’,‘感觉’可能骗了你。”肾内科医生建议,规律体检是筛查早期肾脏病最好的方式,只需要例行体检中常规查查血和尿就能发现不寻常的端倪,建议从入职开始之后每年体检,而不只是40岁以后才开始体检。
慢性肾病“七分养、三分治”慢性肾病七分靠“养”的观点有一定道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七分养——忌嘴、管好血压 ▶忌:忌嘴,管住BMI放纵口腹之欲的代价是肥胖、超重。国外一项研究显示,肥胖患者中约33.7%伴有慢性肾脏疾病,肥胖相关性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肥胖增加肾脏负担,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处于增高的状态。因此,维持合理体重很重要。控制BMI在20-25 kg/m2范围内,平衡膳食,建议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高蛋白饮食,但需避免过度限制蛋白摄入导致营养不良,合并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患者建议低嘌呤饮食,戒烟等,适当体育锻炼。日常生活保证充足饮水,适量运动帮助身体排汗排毒,但也不宜过度,否则有可能会引发身体横纹肌溶解,同样也会造成肾脏损害。
▶管:血压、尿蛋白以及血清磷定期测
慢性肾病患者要重视血压、尿蛋白以及血磷监测。根据2021年2月KDIGO对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血压管理指南的最新修订,最佳目标是收缩压低于120 mm/Hg,低于2012年推荐值(130 mm/Hg)。根据我国首部《中国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诊治指南》,对于正常成人血清磷的正常范围是0.87-1.45mmol/L)。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证明,控制好肾病患者的血压和血磷,可延缓肾病进展、降低心血管病风险、降低全因死亡率。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会出现异常,需定期监测尿蛋白。可去药店购买试纸,在家测试尿蛋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去医院。慢性肾脏病的管理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比如标记日历、让家人提醒,或是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指标监测、用药指导、复诊随诊、不良反应干预等功能服务。 三分治——“四高”不治肾难好“过去最主要的都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病人都是糖尿病肾病,导致了肾衰竭,进入到了尿毒症阶段。”肾内科医生说,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新发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和非糖尿病肾病相比较,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最终死亡率更高,各种并发症也更高。高尿酸、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四高”是造成肾脏病高发的罪魁祸首。
“四高”防治不到位,肾功能的小车就加速向悬崖下冲,医生加再多的减速带也无法遏制肾脏损害的发生。只有严格控制“四高”,松开“油门”,才能延缓肾病进展。
*文章来自健康时报,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