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 主页 > 内科健康 > 肾脏内科

尿蛋白阳性不一定是肾病

作者:essmw   来源:   时间:2010-07-04 00:00:00

  目前,慢性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有一些病人是因为出现症状,如浮肿或尿中有大量泡沫而就诊的,但多数人是在体检中查处尿蛋白而被发现的。

  那么,当尿常规检查中出现尿蛋白阳性(有“+”号)时,是否意味着肾脏有事呢? 正常尿中也有蛋白,但很少查出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蛋白尿,正常人的尿中是否也会有尿蛋白。

  肾脏是一个过滤、重吸收的系统。人体的代谢产物都先经过肾小球过滤,然后在肾小管中,大部分物质又被重吸收回体内,剩下的废物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蛋白质会被重吸收回体内,但让会有少许排出。所以,正常人尿中会有蛋白质,只不过很少。

  通常,在早晨作尿常规检查时,结果是阴性的,就算作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也会小于150毫克。

  但是,如果肾脏出现炎症或损伤,肾小球过滤功能受损,或者肾小球重吸收功能下降,就会漏出多一些的蛋白质,此时就会有蛋白尿产生。根据蛋白质的多少,可定为“+”(代表24小时的蛋白尿定量大于150毫克)、“++”、“+++”或“++++”。

  漏出的蛋白质越多,“+”号就越多。所以,蛋白尿是肾炎的一项重要客观指标。 出现蛋白尿,肾脏不一定有问题 如此说来,出现尿蛋白阳性,就是患上肾病了吗? 不一定。因为如果饮水很少,尿液过于浓缩,尿量就会减少,此时单位容积内蛋白含量就多,尿检查时也会出现尿蛋白阳性。

  同样原理,如果饮水过多,尿液被稀释,即使原来的尿蛋白是阳性,也会变成阴性;只不过,这是假阴性。 另外,化验前如有发热、剧烈运动,或前一天吃了较多蛋白类食物,也可引起生理性的蛋白尿。

  如果排除了上述因素,那就提示可能有肾病,尤其是蛋白尿持续出现(三次以上),且量较多(“++”以上)时,通常意味着肾脏有实质性的损害。但要确诊,还有赖于做24小时的尿蛋白定量检查。

  可见,随便收集一次尿去检查尿蛋白,其临床意义有限。纵使结果是阳性,也不能马上确诊为肾病,需要医生的综合判断。 温馨提示:在化验前一晚12点后一般不再饮水,用次晨第一次小便的尿液做检查较好。

  尿蛋白减少,病情也可能恶化 已经患有慢性肾病的人,都会很在意尿蛋白究竟有几个“+”,其实医生也很在意这点。那么,尿蛋白“+”号越多,病情就越重吗?尿蛋白 “+”号减少,是否就代表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了呢?

  其实,这也是不一定的。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常见的标志和危险因素,但蛋白尿的多少,并不一定反应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

  例如,但蛋白尿由多变少时有可能肾脏病变有所改善,但也可能是由于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滤过的蛋白质减少,肾功能日趋恶化、病情加重的表现。

  因此,肾脏疾病损害的轻重程度,不能只凭蛋白尿来衡量,还要结合全身情况、肾功能、生化检查,尤其是肾活检等检查来判断。 蛋白尿不消失,别慌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慢性肾病病人,虽经长期、正规的治疗,壳蛋白尿仍不能消失。此时该怎么办?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没有必要过于纠缠,因为有相当一部分肾病病人的蛋白尿,即使经正规治疗后,也不能完全消失。

  病人要知道,此时治疗的目标是以防止和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并发症为主,而不是一定要彻底消除蛋白尿。

  一般认为,如病人能将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控制在0.5~1.0克以下,可明显延缓肾功能下降的速度。 当然,这并不是说下降到这个指标时,病人就可以高枕无忧。

  我们仍应观察尿液的情况,且应定期(至少应每1~3个月1次)检测血压、肾功能、尿沉渣、尿蛋白等的变化;女性病人若要妊娠,前后更应加强监测。

(实习编辑:张丽娟)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