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增多症(熟练掌握)
一、分类(classification)
(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
表:PHA临床亚型
1.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最常见,症状多不典型,病理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曾认为占PHA的10-20%,但ARR用于筛查后,其比例显著增加,约60%左右。与垂体产生的醛固酮刺激因子有关,对血管紧张素敏感,肾素虽受抑制,但肾素对体位改变及其他刺激仍有反应,醛固酮分泌及临床表现一般较腺瘤轻。
2. 醛固酮腺瘤(APA)
临床表现典型。曾认为占PHA的60-70%,但ARR用于筛查后,其比例约40-50%。为球状带中有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功能的良性肿瘤,亦称之为肾上腺皮质腺瘤,醛固酮分泌不受肾素及血管紧张素II的影响。单侧占90%,其中左侧多见,双侧约10%。肿瘤呈圆形,橘黄色,一般较小,仅1-2cm左右。镜下瘤细胞呈球状带细胞特征。直径<0.5cm者,病理上很难与结节性增生相鉴别。>3-4cm者肾上腺醛固酮腺癌的可能性增加。
3. 单侧肾上腺增生(UNAH)
具有典型的原醛表现,病理多为单侧或以一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为主。UNAH症状的严重程度介于APA和IHA之间,可能是APA早期或IHA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变型。其比例只占1-2%。单侧肾上腺全切除术后,高血压和低血钾可长期缓解(>5年)。
4、分泌醛固酮的腺癌(ACC)
罕见,约1%。肿瘤直径常>5cm,形态不规则,边缘与周围黏连严重,病灶密度不均匀,多有坏死、钙化灶。进展快,对手术、药物和放疗均不理想。术后复发率约70%,5年生存率52%。
5、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FH)
FH-I型即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血压与低血钾不十分严重,常规降压药无效,但糖皮质激素可维持血压和低血钾正常。
FH-II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不同于I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肾上腺切除可治愈或显著缓解高血压。可能与多个染色体位点异常改变如7p22有关。
FH-III型,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亚家族成员5(KCNJ5)变异导致细胞钾/钠通道选择性降低,减少钠内流,促进钙内流,增加醛固酮分泌,造成家族型PHA。
6、异位分泌醛固酮的肿瘤
罕见,可发生于肾脏内的肾上腺残余或卵巢肿瘤(如畸胎瘤)。)
(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SHA)
是指肾上腺外的因素引起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激活,肾素分泌增多而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高血压、低血钾、水肿等症状的一组疾病。其特征有:具有较高的肾素活性;伴随其他疾病。
1. 肾素原发性增多所致的继发性醛固酮症增多症
(1)Bartter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血浆肾素活性、高醛固酮水平、低血钾、低血压或正常血压、水肿及碱中毒等系列综合征。为肾小球旁细胞明显增多,病理性增生所致。治疗以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为主,疗效较好。吲哚美辛(消炎痛)可抑制前列腺素刺激的肾素增高,效果尚可。
(2)肾素瘤:亦称球旁细胞瘤,可功能性分泌大量肾素而导致SHA。手术效果较好。
(3)肾性高血压: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使肾血流减少,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是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其高血压呈恶性进程,伴有较重的眼底损害,部分可伴低血钾和碱中毒,为高肾素继发性醛固酮增多所致。DSA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治疗以外科治疗、血管成形治疗为主,药物为辅。
2. 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所致高肾素活性的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如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心衰、肝硬化合并腹水及各种肾小管疾病等,其机制是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或实际血容量减少,刺激肾素释放而导致的醛固酮继发性增多,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相应症状对症处理。
3.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Liddle syndrome,利德尔综合征)
为一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因先天性肾远曲小管回吸收Na+增多,肾小管电解质转运系统失衡。Na+-K+,Na+-H+交换过度,导致高血压、低血钾及碱中毒,由于低钾,肾素和醛固酮活性均受抑制。螺内酯对此症无效,应用氨苯蝶啶加低钠饮食可起到较好效果。
二、病理生理
醛固酮是作为一种皮质激素参与体内水电解质的调节,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Na+的重吸收和K+的排泄,即通过Na+-K+交换来实现的。
正常生理性的醛固酮分泌主要依靠以下因素来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血钾(K+)、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醛固酮刺激因子,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RASS。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为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醛固酮所致,从而出现高血钠、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等一系列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以及RAS被抑制现象(低肾素血症)。
当体内醛固酮分泌过多,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重吸收明显增多,尿Na+排出减少,体内Na+潴留,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与此同时,肾小管腔内液的电离状态为负,肾小管细胞内的K+、H+等阳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至肾小管腔内而随尿液排出,随着大量Na+重吸收,大量K+被动排出,造成体内缺钾,表现为严重低血钾。当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到一定程度,Na+代谢出现“脱逸现象”,Na+在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减少。因醛固酮的过量分泌,循环血量增加,反而可使肾素分泌受到抑制,导致RAS活性降低。同样,因醛固酮过量分泌,尿中长期过量丢失K+,细胞外液中K+降低,迫使细胞内K+转移至细胞外,以交换Na+和H+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外碱中毒和细胞内酸中毒。远曲小管中Na+-K+交换仍继续进行,抑制了Na+-H+交换,肾小管细胞内分泌H+减少,尿液呈中性或弱碱性而不呈酸性。
三、临床表现
主要是高血压和低血钾。以往认为低血钾是PHA诊断的必要条件,有研究发现仅9-37%的PHA患者表现低血钾。50%的APA和17%的IHA患者的血钾水平<3.5mmol/L。血钾正常、高血压是大部分PHA患者的早期症状,低血钾是PHA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
由于高血压,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乏力等症状,低血钾,可出现肌肉软弱无力、周期性麻痹,累及心脏至心律失常,心电图(ECG)显示明显U波、T波低平、倒置;低钾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可使血钙降低,导致低钙血症,引起肢体麻木、手足抽搐等症状;长期低血钾,导致肾小管上皮空泡样变性,对水重吸收能力下降,尿浓缩功能减退,出现口渴、多尿,夜尿增多。病程后期,继发肾小球与肾间质退行性变,肾功能难以恢复,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原醛症(PHA)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相同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PHA对肾脏的损害高于相同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
(划线部分有需要的同志要重点掌握,临床很实用,泌尿外科中高级职称考试也爱考!)
参考资料:1.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2版/黄健,张旭主编。
2.《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Guidelines》2023 Edition.
3.《吴阶平泌尿外科学》2019版/孙颖浩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