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醒:
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治疗应从实际出发,请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照搬。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素分泌过多造成的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的内分泌病,甲亢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易激动、心悸、烦躁、失眠、多汗、怕热、乏力、消瘦、食欲亢进、手颤、颈前肿大、部分患者有突眼等。
甲亢属中医瘿病范畴,在《诸病源候论》、《肘后方》、《千金要方》、《三因方》、《外科正宗》等古代文献中先后沿用了血瘿、气瘿、忧瘿、肉瘿、筋瘿等众多名称,但与甲亢比较接近的当属忧瘿与气瘿病名。
甲亢的中医病因病机,甲亢以易怒、心悸、烦躁、怕热、多汗、乏力、多食消瘦、手颤、甲状腺肿大为主要症状。病因之既有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后天调理失度,所谓禀赋不足者与现代所称之遗传因素家族性相似,人之先天禀赋与肾之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劳欲伤肾均可导致肾的阴阳不足,肾阴不足,不能上涵肝木,可致肝阳上亢,阳亢化气火可见易怒、烦躁、手颤抖之症。后天失调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据统计80%左右甲亢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因素,因此本病多由情志内伤引起,由于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致气机郁滞,气行不畅,肝升发太过,则可见烦躁、易怒,化火生热伤阴可见怕热、口干,热扰心神则心悸、失眠。肝失疏泄可横逆犯脾,致肝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郁结于颈前则为瘿肿,郁结于目则突眼,热扰中焦则消谷善饥。脾虚健运失司,水谷精微输布失司则见消瘦、乏力、气虚不能摄津则多汗。本病病位在颈部,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心,而以肝为主,是一个多脏腑受病,多病机共存的复杂的,虚实夹杂的病理过程,且病程较长。
国医大师张震根据《内经》、《金匮》关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观点,强调气机畅达平衡,诊断疾病重视证候“两态三三构型规律”。甲亢病机为肝气郁结,痰凝,气阴两虚,涉及肝、脾、肾、心,张老强调:“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无忘对患者气机之疏调”的原则,提出在维护肝的正常疏泄功能的同时辅以健脾补肾,以保持人体气机的条畅运行,使体内气机阴阳协调平衡,以利于病体生理状态的恢复,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之“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既可促进肝之疏泄条达功能,又能顾护先后天之本的脾肾气机。张氏疏调人体气机汤,简称“疏调汤”是张老亲自拟定并向同道举荐之疏调气机基础通用验方,药物组成:
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0g,
丹参10g,川芎10g,枳实10g,
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5g,
仙灵脾15g,薄荷6g,生甘草6g。
本方有疏肝理气,补脾益气,条畅气机,活血行气之功能。主治肝失疏泄,补脾肾不足,气机失常,气机不畅等症。
临床上我们在治疗甲亢病人时,在疏调汤基础上,加夏枯草30g,制首乌12g,龟板20g,黄芪30g,方中柴胡苦平为调肝气,轻清升发,条畅气机为君药,白芍养肝阴,柴胡与枳实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茯苓、白术运脾气,使肝脾和,则五脏得安,丹参、川芎化瘀行气解郁,仙灵脾补肾,甘草调和诸药,加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清肺,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龟板滋阴潜阳,补肾养心安神,黄芪补气敛汗。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一则医案。
张某,女,35岁。
既往史:心烦,乏力,多汗反复发作半年余,伴颈前肿大,怕热,心悸,消瘦,易饥,眼微突,口干,月经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甲状腺II度肿大,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HR95次/分,律齐,双手平伸平微颤抖。化验:甲功:T3:3.8,T4:198,FT4:349,TSH:0.2,吸碘率升高。诊断为甲亢,曾予口服甲硫咪唑10mg,TID,心得安10mg,TID,VitB4 10mg,TID治疗,但由于患者服药后出现全身较多皮疹,瘙痒不良反应,而停服甲硫咪唑,病情未得到控制,外院医生建议其做放射碘治疗,但患者拒绝,前来寻求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气瘿(肝郁气滞,气阴两虚夹痰凝)
治则:疏肝理气,益气健脾化痰。
处方:疏调汤加减,具体如下
炒柴胡12g,制香附12g,夏枯草30g,
郁金10g,丹参10g,川芎10g,
白芍12g,白术15g,茯苓15g,
仙灵脾15g,制首乌15g,龟板20g,
黄芪30g,潞党参20g,白芥子12g,
生甘草6g。
服药半月后患者心烦,乏力,多汗,怕热,易饥等症状明显好转。化验:甲功:T3:2.7,T4:162,FT4:26,TSH:0.9。
患者坚持服药半年,除颈前甲状腺仍肿大外,症状消失,多次复查甲功均正常。
日常生活中,患者多休息,调畅情志。临床中我们观察到中医治疗甲亢有很好疗效,是比单纯口服西药治疗复发率明显降低,尤其是患者发现药物皮疹,肝功能受损明显,服中药治疗甲亢是很好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