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不孕不育,总感觉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相关的捐精捐卵,更是不可说。
捐精,常常是现实和影视剧人们调侃的对象,像《生活大爆炸》第一集,谢尔顿和莱纳德在高智商精子银行捐精未果。
和代孕同一产业链的捐卵,总蒙着一层灰色。国内更是几乎和裸贷、援交并行,被当做人人喊打的堕落年轻女孩“创收方式”。
但如果捐卵不为钱,只为造福不孕不育的亲人呢?
这部网飞出品,烂番茄93%新鲜度的《私人生活》,讲了一对夫妻不孕不育,问侄女借卵子的离奇故事。
查理和瑞秋夫妻两人都是作家,一个四十七岁,一个四十一岁。虽然年龄大了,但他们想要一个孩子,做梦都想。
于是双管齐下,一边做试管婴儿,一边找机会领养。
先说试管,两人分别取卵取精。瑞秋在手术室躺着,听麻醉师讲着不好笑的笑话,然后取卵。
查理看索然无味的小黄片取精,想关电视,遥控还出了问题,走过去关电视,屁股粘上了卫生纸。
结果他俩体外怀孕几率也接近为零。不仅瑞秋的卵子“老了”,查理的输精管也阻塞了,精液里根本没有精子。
虽然查理只有一个睾丸,但如果想要孩子,还要做个价格高昂的手术,先把通道疏通才行。
问亲戚借了钱,做了手术,辛辛苦苦还是失败。医生说可以再试试看,但希望渺茫,不如考虑借卵生子。
另一边,领养也不顺利。面对家访的社工,紧张地营造出一副和谐家庭样子,恩爱夫妻,良好品味,整洁房间,两只宠物狗,但领养仍然没信。
他们曾在网站上联系怀孕未生产的年轻母亲,本以为双方都有意向,每天热火朝天视频。
就在他们对她肚子里的孩子视如己出,驱车赶过去会面时,女孩从此消失。没骗钱,没破坏,毫无理由的骗了他们。
受过的创伤,渺无音讯的领养,让本来排斥的瑞秋逐渐接受借卵生子,开始和查理一起上网找捐卵者的信息。
虽然捐卵网站上各种肤白貌美,常春藤毕业双学位学霸,但把陌生人的卵子塞在自己肚子里,瑞秋还是觉得不能接受。
恰在这时,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女莎蒂来纽约投奔两人。
莎蒂是个文艺女青年,虽然有时愤青,25岁还没大学毕业,但和理查夫妻关系很亲密,将他们视为“艺术父母”。
理查几次欲言又止,终于和莎蒂说了借卵的事情。没想到莎蒂很快同意,帮助他们圆这个梦想。
奇异的生活就此开始,三个人住在一起,聊聊人生,聊聊文学,一起生活,也一起备孕。
虽然一家人内部借卵生子是个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但《私人生活》基调并不沉重,令人思考而不说教。
这得益于本片编导一身的塔玛拉·詹金斯,对家庭题材的细腻掌握。
在她上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萨维奇一家》,也有38岁失意女编剧与家人的和解。
《萨维奇一家》
而《私人生活》中,将主角再次设置成从事文学艺术相关的中年夫妇,和上部作品一样,隐约带着自我反思的性质。
除此之外,片中镜头也充满戏谑感。
开场就模仿了《迷失东京》,但相比斯嘉丽·约翰逊的臀腿给人曼妙遐想,《私人生活》更多是诙谐调侃老夫老妻打针助孕。
《迷失东京》
《私人生活》
结尾两人并排坐在餐厅,再将希望寄托在领养怀孕未出生的孩子时,迷茫又紧张地等待,和《毕业生》结尾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毕业生》
《私人生活》
查理和瑞秋夫妇艰辛求子的过程中,取卵、胚胎受孕、家访种种,采用章节式手法分割开来,俨然求子科教片。
伴随着轻快的钢琴曲,影片既不苦大仇深,亦不玩世不恭,只是平实叙述罢了。
虽然《私人生活》看似是单个家庭内部的事,但其实是将社会各方对捐卵问题的不同态度,浓缩到一个家庭里。
查理和瑞秋在尝试过所有方法后,无奈选择借卵生子。瑞秋一开始歇斯底里反对,最后是对孩子的渴望让她同意,这是不孕不育夫妇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捐赠者,莎蒂,她和买卖卵子的人不同,是圆自己爱的人一个梦想。何况在莎蒂心中,需要的只是每个月冲在马桶里的月经。她代表着思想开放的年青一代。
理解者,查理的哥哥,也是莎蒂的继父。他不排斥这件事,毕竟作为牙科医生,天天把死亡动物的冻骨头,移植到人口腔里。他代表着科学、理性的立场。
反对者,莎蒂的母亲。在她眼中,一直想要孩子的查理和瑞秋本身就是疯狂的执念。
因此在感恩节的宴会上,莎蒂说出消息后,她直接愤而离席,认为她将自己的基因随意乱丢。她代表着人文、伦理的立场。
不可否认,对女孩而言,取卵可能是一种身体上的伤害,在心理上,借卵或代孕生出的孩子,也和女孩有不可割舍的关系。
虽然带着《使女的故事》不择手段的生育繁殖味道,仿佛违反天性人伦,但借卵生子目前却是不孕不育夫妇的唯一救星。
捐卵、代孕,都是在道德伦理边缘试探的科学技术产物,但正如家用微波炉的微波起源武器研发,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正如片中所讲,同样是身体部分,如果将捐赠卵子换成急需捐赠的肾脏;又或者查理夫妇换成无法生育的同性恋,是否借卵的观点,很可能是另一番光景。
《私人生活》讲述借卵生子时,绝非做出单纯对错之分。它提出问题,叙述问题,但没有强行站队,灌输你怎么解决问题。
如果是国内影视剧讲夫妻不孕不育,多半是家庭破裂、扭曲、撕逼,但在《私人生活》里,却是苦与甜交织的轻喜剧。
这部剧本扎实、能够唤起你思考的纽约生活小品,值得你花两小时去感受。
作者:愁容骑士